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作者: 许宏 等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9.30
折扣购买: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ISBN: 9787521736168

作者简介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师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并曾赴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学习,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队队长。他长期致力于三代考古及公众考古,思维活跃,授课语言生动活泼,深受青年考古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最主要的著作成果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社会学中心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安阳殷墟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资源学院文物专业教授等职。 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

内容简介

1. 过去有一种说法:汉字、音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劳动人民一起喊号子,于是有了音乐;劳动人民为了交流,于是积累产生了文字。但是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甲骨文不像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甲骨文造字的时间集中在公元前 15 世纪前后,而且甲骨文具有较为统一的造字规律,具有较为明显的取象构形的方式,更像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汉字革命中创制出来的。(殷墟篇,作者:唐际根) 2. 三星堆祭祀区第二次发掘出现的新器型,比如三号“祭祀坑”那件青铜顶尊人像,既充分说明了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深刻反映出古蜀人基于自身的精神信仰及文化传统,对来自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文化选择与改造创新,从而形成了个性鲜明、独特瑰丽的区域文明。(三星堆篇,作者:雷雨) 3. 如果阿房宫择水地而建,那么在修筑之前先需要将河流改道,再进行河道清淤、夯筑等基础处理,工程量远大于普通宫殿修建。……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是唯一的“帝国之心”。……考古发掘显示,阿房宫其实没有建成,也不存在火烧过的痕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应为秦咸阳宫。(阿房宫篇,作者:刘瑞) 3.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复杂、设施最为齐备的实例,设计精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筑造技术先进,被誉为“华夏第一门”。即使在 4000 年后的今天,经过风雨剥蚀仍然让人感觉到气势恢宏、威严高大、庄严肃穆。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坚固雄厚的外城东门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石峁篇,作者:孙周勇) 4. 所谓“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秦始皇帝设立了“丽邑”与“云阳”两个移民安置点,成为咸阳一东一北两个具有卫星城性质的外围副都市。同时也开了西汉经营陵邑之历史先河。以“丽山”为结构重心之一的新都城建设规划,是秦王朝的政治发明之一。这一规划的实施,是建筑史上的壮举,也是秦始皇帝雄心的一种体现。(秦始皇帝陵篇,作者:蒋文孝) 5. 通过各种细节,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海昏侯刘贺——他藏书、尊儒术、弹古琴;喜欢化妆,经常在脸上扑粉,嘴上涂着唇彩;他最喜欢吃着火锅、喝着酒,欣赏音乐、下着围棋。 (海昏侯篇,作者:杨军) 6.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的大墓,又是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绘石室墓。……南越王墓的挖掘非常精彩但绝不轻松,可以说是史上最容易也是最难挖掘的墓葬。……说难是墓室很小且狭窄,所有的器物皆置于墓室的物架上,当物架腐朽后,架子上的器物就掉落到其他器物上,构成叠压。更重要的是墓室地上全是珍贵文物,几无下足之地,进入作业要非常小心。因此考古专家在各墓室的四角清理出空地,搭建悬空的架子,人只能趴在木架上俯身发掘整理。(南越王墓篇,作者:全洪) 7. 长城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界,也是两者交融的中心。长城是两种文明冲突的产物,两种文明在此冲突中渐渐产生了融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000 多年持续修建的长城就是证明。长城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与沙漠草原区域的游牧文明持续地交流,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长城沿线,正是南北双方互市的场所,是二者驻军的前沿。边境地方虽然是战争发生的地方,但是和平是主流,交往融合是长期的。(清平堡篇,作者:于春雷) ◆15位考古学家讲述15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见证5000年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兼顾专业性、通识性、趣味性。 ◆“大遗址”见证5000年中华文明 “大遗址”指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和遗址群。本书所选15个“大遗址”:仰韶村、双槐树遗址、殷墟、三星堆、阿房宫、良渚、石峁、二里头、秦始皇帝陵、南越王墓、法门寺地宫、南海I号、海昏侯墓、后司岙、清平堡,其中12个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遗址”的重大意义:1.有助于认知中国文化之源2.体现探索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意义3.展现中华文明5000多年连续性的例证4.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活诠释5.中国文明古国、国土大国和文化大国的空间表达,第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例证。 ◆大发现见证中国考古百年史 从时间、空间、文化三大维度解读中国现代考古成就 本书收录15项考古发现,从1921年发现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到2020年发现的陕西靖边清平堡,是中国考古百年发现和研究史缩影;从“50后”到“70后”的14位考古学家,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直至今日,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考古发现遗址涵盖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窑址等多种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梳理百年考古脉络,致敬中国考古百年 全书根据遗址的考古发现时间(1921—2020年)编排,是中国百年考古史的缩影。 呈现百年来考古技术的革新。从只有探铲、手铲到海陆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扫描、无人机、超景深显微镜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分酷炫。附录中收录了49位考古学家简介,致敬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中国考古人。 ◆填补多项历史空白、纠正历史错误、提出新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 一直以来,西方只承认中国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及大型水利工程,实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 杜牧的《阿房宫赋》家喻户晓,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烧,甚至没有建成; 众所周知,修建长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长城沿线发生的血腥战争却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双方和平相处,有各种各样的贸易与交流; 4000年前的石峁人在修筑城墙的时候,有意识地把玉铲、玉璜、玉钺等器物砌入墙中,符合史书中夏朝末代君主桀“立玉门、饰瑶台”的记载,石峁是黄帝的都城还是夏都? ◆全书452幅精美图片,种类丰富,具有收藏价值 图片包括一手的考古现场图、珍贵的考古报告、高科技的数字高程模型图、令人震撼的遗址复原图、精心绘制的遗址平面图、遗址实景近照和全景俯瞰图,以及网络知名文物摄影师动脉影所拍摄精美文物图等,全彩呈现。多角度展现考古发现的壮美和细节。 ◆每章节附考古科普小知识,轻松打开视野 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包括考古文化命名方法、测年方法、古人吃什么等等,共15条;每一篇以遗址档案开篇,并附相关遗址介绍,如与三星堆遗址有传承关系的金沙遗址,共17处。每一篇附衍生阅读书目,59种考古相关的图书和文章目录。 ◆附百年考古珍贵数据和资料 收录了49位考古学家简介,30年来300个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5000年来170个全国重要考古遗址,供有兴趣的读者继续探索。 ◆16开锁线精装,赠送精美赠品,考古百年收藏 全彩印刷,可平整摊开,享受考古遗址的视觉盛宴;精选纯质纸张,顺滑不刺眼。 特制考古百年纪念藏书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海报,精美书签(附“12位考古学家说中国”线上试听课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