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故事(调色板的自然史)/新知文库

颜色的故事(调色板的自然史)/新知文库
作者: (英)维多利亚·芬利|译者:姚芸竹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颜色的故事(调色板的自然史)/新知文库
ISBN: 9787108029713

作者简介

作者维多利亚·芬利是一个英国人,曾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就读,具有社会人类学背景,专攻亚洲文化,曾在香港当记者和艺术编辑。

内容简介

卡莫尼卡山谷(Valle Camonica)位于意大利湖区,谷内有一万幅摩崖 石刻。这里的岩画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曾经生存于此的佐证,它用生动的画面 讲述着那时候人们的故事。其中一些画着奇异的长角的野兽,看上去瘦得皮 包骨头,似乎不是祭祀牲品;还有一些画着持棍的人群挥舞着手中武器追猎 野兽。另一块岩石上刻着一只蝴蝶——我去拜访时恰好遇上一群德国小学生 ,他们排着队观摩它,我无法隔着成堆的素描纸和蜡笔去细看那只五千年前 的蝴蝶,真让人觉得有点儿遗憾。 然而,在一个安静而远离旅游团队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块扁平的黑色岩 石,上面至少画了50个甚至更多的尖顶两层楼房。我站着端详这些画,画上 的建筑并不那么威严,在我看来,或许这里曾经是古代的房产代理办公室, 抑或是一位建筑师的工作间,又或许,仅仅是那些山谷里自在休闲的人们, 在共话桑麻聊天之余,随手画下的梦想中的家居样式。这些粗犷的刻画现在 已经失去原先的颜色:阿尔卑斯的豪雨,冲刷掉了所有远古的色彩。但是, 当我坐在那里冥想远古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地上似乎有块小石头样子的东西 ,它有颜色,而且有着不同于周围山石的颜色——即使那些山石多么五彩缤 纷,这一块仍旧卓尔不群。 我捡起来端详它,更加意识到它不同凡响的价值。它的外观其实并不起 眼:黏土状残片,脏兮兮的浅棕色,大小和形状恰似鸡心。它的正面是平的 ,它的背面却有三棱,活像一座微圆的迷你三棱金字塔。当我用右手的拇指 、食指与中指分别触摸这三个背面时,我惊讶地发现,它的设计居然非常适 宜被人手拿住。刹那间,我断定这块黏土就是赭石,一块从古人的颜料盘中 跌落出来的赭石。我用唾液润湿它的表层,这块泥便呈现出干草堆一般的黑 黄色。拿起它,我试着模仿那些岩画,在石头上画了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我 笔下的赭色线条平滑而流畅,一笔下来,毫无顿挫:一块相当好的颜料!难 以想象,那位最后拿住它的人——那个用他的手指握出了赭石上的沟槽棱线 的人——竟然真的生卒于五千多年前?!他,或者是她,在手中的赭石磨得 太小,以至于不方便作画之后,便随意一扔。而最近的一场暴雨,鬼使神差 将这块埋在地下的赭石冲至表面,恰好落入我的眼帘。 赭石——又名氧化铁——是世界上第一种颜料。自从绘画技艺被发明以 来,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土地上,就必然有被人使用着的赭石。而且自那之后 ,赭色就成为历史上几乎每一位画家的调色板里必不可少的颜料。古希腊和 古罗马时期,最好的赭石来自于黑海城市锡诺普(Sinope),位于现在的土 耳其境内。这里出产的赭石如此珍贵,以至于所有来自锡诺普的产品都刻上 了特殊印记,被人们称为“印记锡诺普”。再后来,“锡诺普亚” (sinopia)或是“锡诺普尔”(sinoper)还成了红赭的代名词。最早来到 北美的白人殖民者称土著居民为“红印第安人”,正是因为他们用赭色涂画 身体(祛邪护身,红赭色代表着人世间善良的力量,还有冬天防寒,夏天祛 虫的作用),考古学家还在斯瓦士兰(Swaziland)的红峰(Bomvu Ridge, Bomvu在祖鲁语中的意思就是“红色”)发现了好几处至少是四千多年前人 们使用过的矿,人们在矿里采掘红色和黄色的颜料用来涂抹身体。“赭色”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灰黄”一词,但如今多少演变成了某种更加鲜艳些 的颜色——某种更红或更棕或是更接近黏土色的颜色。到了现代,它还可大 致指代任何一种天然存在的黏土颜料,然而最准确地说,它仅能指代一些含 有一定分量的赤铁矿或铁矿的黏土罢了。 法国南部的吕贝龙(Luberon)虽有几座大的赭石矿,但最著名的还数 托斯卡纳的锡耶纳(Siena):念及此,我便情不自禁,浮想联翩,设若我 手中的那一小块赭石,或许就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商人从锡耶纳捎来的,当时 这些石头颜料很值钱,没准还能换到山里的毛皮呢!切尼诺?切尼尼提到他 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在托斯卡纳散步时发现了赭石。他写道 :“(我们)到达了一个小山谷,一个非常险峻陡峭的地方,我用铲子刮下 陡壁上的泥土,带回许多种色块。”他还发现黄色、红色、蓝色和白色的黏 土。“这些色彩之于地球的含义,恰如皱纹在男人或女人脸上的含义一样。 ”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