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7.10
折扣购买: 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三十七年)
ISBN: 9787509708644
赵炜,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生于辽宁省新民县,1951年参军,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机要干部学校,后转业到国务院机要处。1955年起调至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先后任干事、秘书;1965年任邓颖超秘书。1983年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顾问及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顾问。
意想不到的调动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实际上是为新 中国建设操劳最多的高层领导人,因此,他身边的秘书和服务人员也一度很 多。但实际上,直到1958年以前,总理办公室的工作范围不仅是为周恩来总 理服务,而且还担负着为国务院的陈云、陈毅副总理和习仲勋秘书长服务的 任务,因此,在那期间,总理办公室实际上是国务院一个直属机构的名称。 1955年,正是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刻,这年,周恩来总理对国 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很是关注,正是在这样一个国民经济发生根本 变革的特定时期,赵炜被调到总理办公室的财经组工作。 留在国务院之后,我在机要处做了几个月的译电员,又被调到校对科, 干了不长时间,机要处要合并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去,我调到秘书厅的秘书 科。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工作变动,我对组织的临时调动已 经习惯了,但一个多月后,当秘书科长找我谈话再次调动我的工作时,我还 是吃了一惊。记得那天,科长把我找去说:总理办公室让我们选调一个工作 人员,经过研究我们送过去几份档案,他们最后选中了你。 什么,要调我到总理办公室去,我这水平和能力行吗?我有点儿发愣。 说实话,到中南海国务院工作后我们经常从西花厅门口过,望着那扇青灰色 的大铁门,我只知道里面就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办公的地方,至于其他,则是 一无所知。虽然,我也曾希望偶然从那门口路过时能见上一次周总理或邓大 姐的面,可我从未想到过自己要去那里工作呀! “怎么样,没想到吧?”科长问道。 “我到那儿去干什么?”缓过神来,顾不得回答科长的话,我就急火火 地问。 “他们只是简单地说到组里当干事,”科长说,“实际上就是组里的秘 书吧。” “那,我能干好吗?” 科长笑了,他说:“你到那儿的工作也就和咱秘书科差不多吧,都是接 电话、收发文件这样的事儿,我想你能做好。”科长的话给了我一颗定心丸 ,可我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甭管怎么说,在秘书厅这边工作,不管调到哪 儿都是熟人熟脸,这猛不丁调到西花厅去,人生地不熟的且不说,万一在首 长面前有点差错怎么办? “别害怕,心细点,不会就多问嘛。”科长鼓励我。 “好,组织上的调动我服从,实在不行就退回来吧。”我笑着对科长说 。 “去就干好,可别让人家退回来Ⅱ阿。”科长倒认真了。 说是说,其实,我对自己还是有点自信的。什么事都要人去努力干,只 要大胆、认真,不会做的事多请教,我想我还不至于让人家给退回来吧?那 一天,当我向秘书科的同志们告别时,所有的人都鼓励我,这样一来,我的 信心就更足了。 对于这次调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自从到中南海工作后, 我就知道周总理和邓大姐就住在与秘书厅办公室一墙之隔的西花厅,但西花 厅是什么样子,我们中却没几个人知道。平时,大家都盼望能在中南海的院 里偶然见到一次周总理和邓大姐,现在,我算得上是捷足先登,要知道,能 有机会在西花厅工作,当然也就有机会见到周总理和邓大姐啦。 就这样,在喜悦、兴奋和不安中,我度过了一个无眠的夜晚。第二天一 早,科里给总理办公室通了个电话确定我过去的时间,我和同志们招招手, 就一个人走向西花厅,走上了我的新岗位。 记得那是1955年1月,我当时23岁。 走进西花厅 西花厅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因其在中南海所在的位置而得名,在西花 厅的东面,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东花厅的院落。 除了领袖故居的概念外,西花厅最著名的当数那里的海棠花。每年4月 ,海棠花盛开时节,院里花满枝条,透过雅素的粉白花瓣,阵阵香气溢满房 前。淡粉之间,再配以拂栏绿柳与滟潋水光,这座具有中国古典风貌院落中 的多姿春色宛如一幅天然画卷。 周恩来是第一批搬进中南海的国家领导人,他在园内最早的住处并不在 西花厅,而是在后来毛泽东主席一直居住的丰泽园,而他从丰泽园迁到西花 厅,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首选的落脚地 是香山,作为党的副主席周恩来当然也居住在那里。当时,新中国正处于紧 张的筹建中,周恩来每天日理万机,有时一天内甚至要不止一次地往返西山 与城里之间,因为当时路况很差,每天在路上所花的时间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总是这样奔波既劳累又浪费时间,所以当时有几位领导人就率先住进了 中南海,周恩来最早选中的院子就是丰泽园。 丰泽园共有三进院子,周恩来最早是同林伯渠分住在里院的五间正房里 。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也要搬进城,周恩来就把里院让了出来,自己搬到 了中院的正房里;但因为后来毛泽东的家属也要进城,周恩来就又搬了一次 家,这次他搬到了丰泽园外院的东厢房。开国大典之后,身为一国总理的周 恩来再住在丰泽园外院就十分不方便了,于是,1949年11月,周恩来和邓颖 超搬到了他们自己选中的西花厅,以此作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从丰泽园迁 至西花厅后,周恩来在此生活了近25年,直到1974年6月1日他最后一次离家 住院。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此又继续居住了16年。 时至如今,在西花厅中依然能感觉到周恩来夫妇当年生活的气息,后院 房内的许多摆设还一如他们生前的式样。 西花厅离中南海西北门很近,两扇青灰色的大铁门在院子里显得很不起 眼。在大门口,我向警卫报了自己的姓名,大概是已经接到通知了吧,他也 没再问什么,只告诉我一直往里走。 西花厅静悄悄的,门口的警卫室和车库都是一色的青砖老房子,院里林 荫小径,让人感到特别清爽舒服。走了十几米,通过一排小平房旁边的围墙 ,我第一次见到了西花厅外院的水榭。 西花厅的外院很大,东墙下一条两三米宽的窄小马路一直通往挂有西花 厅横匾的前厅,马路边满是垂柳,柳枝下是一条不深的石渠,里面淌着清清 的流水。后来,水榭的这些空地曾经被我们种满了蔬菜,周总理和邓大姐吃 菜还要付钱呢。 外院的西侧是一溜西厢房,总共有十多间。最南面的几间高高大大,前 面带有回廊,名为盟鸥馆;中间的几间稍低矮,也没有回廊;靠北面的几间 最低,一看就知道是配房,我当时工作的财经组就在这几间西配房里。 后来,在西花厅住久了,我才对这所院子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一座建 于清朝的王公邸园,原是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的府第。西花厅共有两进院 落,前院高台阶上是一座五楹相连坐北朝南的老式厅堂,厅堂走廊外有一个 同廊子一样长的长方形大平台,四周由青砖花墙环绕,厅前的横匾上书“西 花厅”三个大字。在西花厅平台的对面,有一个牡丹花坛,花坛四周长着几 棵茂盛的白皮松和果树,从平台往下观望,很有一番诗情画意。 除了正厅,西花厅东西两边还各有五间配房,西边从南至北由高至低分 三层共有十余间不同规格的厅房与厢房。院内曲廊、小亭、轩馆、假山和荷 花池一应俱全,更有那潺潺细水环于院内,苍松翠柏枝繁叶茂。西花厅的后 院是一座不十分规范的四合小院,院内的北房与西配房构成了一组建筑主体 ,南向的厅房恰恰是前院的正房,而相比之下唯有东配房显得有些简陋。 P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