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4.84
折扣购买: 自主可控(信息产业创新之中国力量)
ISBN: 9787302449171
张显龙,《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书记、副社长、理事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网络信息安全与互联网金融方向博士后,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战略、网络空间战略、意识形态和互联网金融。发表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相关论文数十篇,已出版著作《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
1.2信息产业分类的发展 对于什么是信息产业,目前世界上也无统一的定 义。在信息技术成熟之前,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分为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等;第 三产业,包括教育、卫生、商业、金融、交通等服务 业。虽然信息产业的经济活动早就出现了,但是这些 经济活动还附属于其他产业,比如信息设备制造业起 初是属于第二产业的,咨询服务业起初是属于第三产 业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经济活动过程渐渐从其他产 业的相应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 —信息产业。 最早对信息产业进行关注的当推美国经济学家马 克卢普(F.Machlup)。1962年,马克卢普出版了《美 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 服务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为他人或者自 己所用而生产知识、从事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 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 时是个人和家庭”。他将知识产业(或部门)划分为五 类: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 服务。 继马克卢普之后,对信息产业进行研究的是马克 ·波拉特(M.U.Porat)博士。1977年,波拉特受美国 商务部委托,出版了9卷本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量》,该书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的一座里程碑。他从信息的作用入手,分析了信息经 济的作用和产值,并提出了“四产业划分法”,将整 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波拉特认为,信息产业的生产、处理、流通和服务渗 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他又将从事 信息活动的部门分成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 第一信息部门是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 务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指只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 供给内部消耗的而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并且 ,他将第一信息部门划分为八个分支产业:知识生产 与发明性产业、信息交流与通信产业、风险经营产业 、调查与协调性产业、信息处理与服务性产业、信息 产品制造产业、与信息市场有关的部分政府活动、信 息基础设施产业。 1983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编辑出版了《 信息产业前景》一书,该书提出信息产业由两个产业 群体构成: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它是指开发、制造并 出售机器和软件的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群体是提供信 息技术的,故称为信息技术产业;二是信息商品化产 业,这个产业群体是指使用信息机器进行信息的收集 、加工、分配等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培养适应高度 知识化社会人才的产业,以及提供高度专业信息甚至 代理主体行动的产业等,由于它们是通过出售信息内 容而成立的产业,其活动是使信息产业化,故称为信 息商品化产业。 与专家的研究并行的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联合国等众多的国际组织也都开展了信息产业分 类的研究和实践,并给出了各自的分类体系。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较早涉足研究 信息产业部门内容与分类标准的国际组织之一,该组 织以联合统计委员会《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 分类》(以下简称ISIC)第3版中“部门组别”为分类 依据,打破原有经济部门归并组织构架,从信息制造 与服务两大主线出发,提出了“信息和通信技术部门 ”这样一个全新产业定义,开启了信息产业定义与分 类的研究热潮,在推行信息产业内容标准化方面发挥 了主导作用。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