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精)/碎金文丛

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精)/碎金文丛
作者: 陈达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54.00
折扣购买: 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精)/碎金文丛
ISBN: 9787100095822

作者简介

陈达(1892—1975),著名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问题、劳工问题和华侨问题,代表著作有《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等。

内容简介

" 二十八日清晨三时惊醒,闻炮声,自北平西南角 近郊 传来。校工老槐来报信:“听说敌人要放毒气,快用 酸醋 洗鼻孔。”余等睡梦半醒,听此言似乎将信将疑,亦 未深 究。天明即起床,进早点后,余步行至米市大街青年 会, 预备坐公共汽车返清华,继续撰述前书。但西直门已 闭, 公共汽车业已禁止通行。 二十八日晨五时许,敌机炸北平西直门外西苑兵 营, 此兵营靠近颐和园,离燕京大学约二里,离清华西园 约二 里半。炸弹下来时,燕南园与清华西园住宅的玻璃窗 俱震 动。留在清华的同人们,照预定计划分别在图书馆、 大礼 堂及科学馆的地下室暂避,妇孺们受惊后有啼哭者。 北平天空可以看见敌机,北平市内随时可闻枪声 与炮 声。二十八日下午,有敌机一架低飞向西,过景山时 用机 枪扫射,但未伤人。 谣言甚多,人心惶惶。清华同学会内充满了由清 华园 搬来的同学们。游艺室与会客室变作临时寝室,饭桌 和台 球桌作为卧床。敌人的便衣队,偶尔人内打听动静。 余夫妇觉得同学会秩序渐乱,于七月三十一日迁 入西 长安街中央饭店。八月三日,敌军整队开入北平市, 自西 长安街至东长安街,沿街布满骑兵、步兵、坦克车、 各种 炮及机枪等。司令官以日语演说,余立在中央饭店二 层楼 看台,呆若木鸡,心中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街上满 站日 本兵,演说者即在东交民巷出口的空地,余虽未能听 清演 语,但眼看敌人占领故都,自然心乱如麻,有哭笑不 得的 情景。 听说中央饭店是法人(天主教)的产业,系中国 人的 营业,未有日籍房客。隔壁长安饭店却有日人住客20 余 人,南河沿有一公寓,日籍房客约占四分之一。卢沟 桥事 变前两星期即是如此。 熊迪之夫人住于北京饭店(法人营业),即在中 央饭 店近旁。一日约余等同往清华园,乃西直门开放的第 二日。 燕京大学门口有日兵,搜检行人。清华园大门口有日 军官 来搜校警所用的来福枪,并搜同人等私有猎枪(包括 鸟枪 与来福枪)。余夫妇至西园寓所一看。因日军官不许 运行 李,未携物即返北平。 八月十四日迁东总布胡同草厂小门9号,因房东 吸食 鸦片,我们感觉不便,于九月十日迁大方家胡同芳嘉 园火 神庙9号,由同级友凌幼华兄之介绍,租得此宅。余 等才 由清华园搬运家具杂物至此。有人劝我们不必搬物, 因秩 序已乱,人心不宁,家具及家用物品卖价甚低,但运 费甚 高:人力车每辆自清华园至西直门5元,驴车每辆自 15 元至20元。旭都人育英中学初中一年级,校址在灯市 口, 每日早出晚归。旭人在燕京大学借读,人经济系二年 级, 住于燕大宿舍,人城时坐燕大公共汽车。旭人已在南 开大 学经济系修满一年,南开校舍被敌人炸毁,继之以焚 烧。 旭人所有书籍及行李衣服,存校者俱付一炬。 日复一日,昏沉地度过去。战事的消息,大半于 我国 不利。敌人攻下一大市后,辄在北平报纸上宣传,并 强迫 中学生及小学生结队庆祝敌人的胜利。余心中懊丧、 忧惧、 愤慨,终日无所动作。即不想做事,亦不能做事。觉 得坐 立不安,情绪万端而已。 二、《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已于五月一日脱稿 ,其 一部分连同目录,寄上海商务印书馆审查。六月初商 务与 余签定承印合同,并嘱将稿交北平京华书局排印。卢 沟桥 事变起后,时局不靖,生意冷淡,该局裁汰员工,将 印刷 事搁起,十月末,秩序渐复,余一日路过虎坊桥,往 访经 理张雄飞先生,蒙允即日排印,制纸版,余允加紧校 对。 是时余家已迁住火神庙9号,余继续起草英文稿本, 于空 闲校对中文稿,稿子随到随校,从无耽误,印书局方 面, 亦集中排印工人,加紧工作;全书323面,于十三日 内排 完。余将稿中重要错误更正,文字亦略加润饰。关于 精详 的校对,托付老友吴文藻兄(燕大社会系教授)及老 同事 倪因心兄(清华社会系助教)。倪君是本研究得力助 手之 一,于本书内容知之最谉。余于十一月十日离北平, 前一 日将全书排好的初稿阅读一遍。 十一月九日因心兄来寓,襄助校对中文稿毕,把 我的 行李分送到东交民巷某洋行(那里面有书籍及稿件, 不愿 受日人检查者)及铁路局并买好火车票。晚饭后余夫 妇到 凌幼华兄住所告辞。明日余上火车时并未通知亲友, 仅因 心兄在火车上略谈辞去。车即开行。 余于宣统三年考入清华学校之后(当时称为游美 预备 学校),在清华肄业约五年。民国五年毕业,即赴美 游学, 民国十二年返国,即应清华之聘,任教社会学,乃于 是年九 月由杭携眷往北平,中间余虽数次暂离北平,但眷属 却在北 平常住。此次余个人离平,距家眷来时十四年又两个 月。P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