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2.80
折扣购买: 徐更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ISBN: 9787030521637
王民,硕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史馆馆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 自2009年以来,潜心进行北京理工大学校史的研究、挖掘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科技史、教育史、科技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晋察冀边区的军工史、教育史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北京理工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在《环球时报》《光明日报》《中华魂》等报纸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协助拍摄过多部电视片,如《徐特立》《党旗飘飘》《奠基中国》《传奇共产党人——刘鼎》《抗战中的财经》等,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历史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 希望借《徐更光传》的出版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为宣传北京理工大学的光荣传统,展现当代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传播正能量,激发师生的爱校、爱国热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徐更光,浙江东阳吴宁镇人,生于1932年11月8 日。东阳有“歌山画水”之美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 之乡、建筑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人杰地灵,孕育出 了邵飘萍、蔡希陶、严济慈等许多杰出人物。徐更光 出生在一个旧时的小职员家庭,父亲徐锡如是国民党 时期东阳县政府的职员,后来因办事踏实认真享有很 高威信,在县政府担任科长一职。徐更光全家人的生 活收入主要来自徐锡如的薪水和老家的两亩薄田。徐 更光小名叫庾生,家里人早期都喊他小名。徐更光在 家中排行老五,大哥徐大光生于1928年,大姐徐淑仙 生于1921年,二姐徐淑媛生于1923年,三姐徐淑娟生 于1926年,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徐更光的家庭并不富 裕,一个妹妹在6岁时不幸夭折,一个妹妹很早就送 给别人家当童养媳。虽然这是一个很清苦的家庭,祖 上也没有过多的家业,父亲徐锡如也没有读过正规的 学校,只是靠勤奋自学才在县政府里谋了个小差事, 后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徐锡如非常重视子女们的 教育:大哥徐大光和大姐徐淑仙都一直在东阳中学读 到了中学毕业;二姐徐淑媛和三姐徐淑娟都在东阳一 所专门学习桑蚕养殖的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学习 成绩非常好,两姐妹的学习成绩经常轮流排名学校第 一。 徐更光的母亲张松卿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她 一生没有上过学,嫁给徐锡如以后就一直在家里操持 家务,为徐家生儿育女。张松卿一生简朴,很少给自 己添置新衣服,有一点儿好吃的总是想留给自己的丈 夫和孩子们。母亲对徐更光这个身边最小的儿子更是 疼爱有加,有点儿好吃的总是先想着他,嘴里总是“ 庾生、庾生”不停地叫着。当徐更光能够四处乱跑的 时候,只要一会儿不见他的踪影,母亲就四处寻找, 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别看徐更光生来就是个小淘气, 是个闲不住的孩子,但是对母亲的话却不敢不听,母 亲的无微不至与和蔼慈爱让徐更光习惯了依赖,母亲 的善良与勤劳给徐更光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其实,除张松卿之外,徐更光还有一位“母亲” ——一棵香樟树。旧时,徐更光老家有个习俗,有些 人为了孩子好养活,就让孩子认一种物品做“干亲” 。其实就像北方农村爱把孩子叫成“猫儿”“狗儿” 一样,图个吉利。徐锡如为了让徐更光更硬实、更顺 利地长大,就让徐更光把家里庭院中的一棵茂密的香 樟树认作“母亲”,就是借香樟树的“坚强、长久” 之意。 1938年,6岁的徐更光开始到东白小学读书。大 姐徐淑仙那年17岁,中学毕业后在东白小学做了教员 ,这样一来,大姐既可以在生活上照顾徐更光,也为 徐更光的小学学习提供了很多方便。东白小学离徐更 光家很近,办学地点其实就是徐氏祠堂,所以徐更光 是在一个特别熟悉的环境里完成小学学业的。徐更光 从小就非常聪敏好学,对艺术十分偏爱,从小就自学 笛子、口琴、绘画。他也非常活泼,爱蹦爱跳,总闲 不住,但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学习,在学业上他非常 刻苦用功,会玩也会学,在同学们心目中很有“孩子 王”的威信。大姐对这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弟弟费尽了 苦心,常常又气又爱,贤惠淑良的大姐此时亦姐亦师 亦母,所以徐更光和大姐徐淑仙的感情是最深的。 徐更光的家庭虽然清贫,但是很有书香气,传承 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典型的忠孝两全之家 。父亲徐锡如为人热情、忠厚、讲义气,邻里之间有 困难总愿意出手相助。谁家写个对联、写个书信都愿 意来找徐锡如帮忙。所以,徐锡如在东阳县有许多真 心朋友。徐锡如的字写得很好,在四乡里是出了名的 。在这一点上,徐更光自己和姐姐们都得到了父亲的 “真传”,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慈父徐锡如对子女 要求严格但从不打骂他们,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是疼 爱有加。徐锡如的小妹,也就是徐更光的姑姑一生未 嫁,平时身体也不太好。徐锡如一直让小妹和自己家 人生活在一起,照料小妹的生活,几十年兄长的责任 担子挑在肩上从未中断,一直到小妹孑然离世。这一 切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徐更光怎样做一个善良、忠厚的 人。 因为当时特殊的环境所致,徐更光的小学上得很 不平静。老师们不仅要教孩子们学业,还要根据战时 的情况随时改变校址。老师对孩子们非常关心和爱护 ,每次带着孩子们躲避时都细心呵护,生怕这些在战 争中成长的孩子有什么闪失。在徐更光的记忆里,留 下了太多远处的枪炮声,留下了太多日本飞机呼啸而 过的情景。徐更光早已对时刻变换教室习以为常,背 着简单的行李就跟着老师东奔西走,不知道下一个教 室在何方。虽然徐更光那时还不能全部懂得这苦难的 缘由,但是对那些在苦难中帮助自己的老师至今都念 念不忘。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