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蒋介石与宋美龄
ISBN: 9787512683068
蒋介石是浙江省奉化县 溪口镇人。 浙江奉化溪口镇蒋家, 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世代积 累的财富,以及亲戚的资助 ,为蒋介石读书、出国留学 提供了财力支撑。但蒋介石 要飞黄腾达,成为中国的第 一人、最高统治者,所需要 的政治方面的优势,蒋家则 不具备。他必须另寻门路。 一、溪口玉泰盐铺,亦 商亦农 溪口,是奉化县北乡的 一个山乡小镇,地处四明山 南麓,在宁波西南39公里处 ,有公路可达。 溪口,山环水绕,风景 优美。附近溪流很多,主要 有三:县溪、剡溪、锦溪。 剡溪发源于四明山余脉横溪 岭,与其余两溪汇于甬江, 东流入海。剡溪迂回曲折, 共九曲。第一曲为“六诏”。 相传王羲之隐居于剡溪,晋 帝六次下诏书征其入朝为官 ,他均推辞不就,后人便以 此称之为“六诏”。第二曲为 “跸驻”。传说唐朝吴越王钱 镠曾经驻跸于此,因而得名 。第九曲经公塘南北两支流 合于锦溪,为溪口,又名锦 溪村。溪口东有武岭(也叫 武山),屏蔽全镇。 清朝末年,溪口隶属于 禽孝乡。民国时期,1928 年,改称溪口乡;1935年 ,又称溪口镇,是奉化县28 个乡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全镇900余户( 一说六七百户),其中500 余户姓蒋。全镇低房浅屋居 多,有几家小杂货店、酱酒 店、米行、面店、小饭馆、 茶馆等。还有一家盐店,是 蒋介石家开的。溪口水产丰 富,蚶子很有名气,叫“奉 蚶”,农副产品也相当丰盛 。 溪口镇一条长街,沿着 剡溪北岸伸展,有3里长。 街东头城门叫武岭门。据说 此门系蒋家所建,蒋介石曾 自称“武岭蒋氏”。一进武岭 门就入镇内。门的左侧临溪 有一个小山岭,屹立溪岸, 有谷有壑,有石矶露出水面 ,可供垂钓之用。进武岭往 前走不远,就是蒋宅。 蒋家的门户面临大街, 隔街就是溪水,溪的彼岸是 山岭。正对着蒋家大门的山 峰叫笔架山。蒋宅为一幢二 层楼房,10余间,名“素居” ,后改称“丰镐房”,是蒋介 石祖辈所建。“丰镐”二字, 取自西周两个帝王都城的第 一个字。周文王建都丰邑, 周武王建都镐京,现在西安 附近的原址仍叫丰镐村。 据说,蒋氏在唐代由浙 江台州(今临海)迁到奉化 三岭。元代,蒋介石的十六 代太公蒋仕杰从三岭迁至武 岭。到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 时,蒋家五房中的第三房分 为新三房和老三房。蒋祁增 是新三房的祖宗。 蒋介石的祖父辈,有三 兄弟,属于“斯”字辈,依次 取名为斯生、斯水、斯干, 起房名依次为夏房、商房、 周房。斯生有一子,名肇余 ,斯水无后,斯千生二子, 长子肇海,过继给斯水,次 子肇聪,承接自己的香火。 三家房名依旧。蒋介石的父 辈,肇余无子,肇聪生有介 卿、介石二子,将介卿过继 给肇余,为夏房;介石继承 周房。因仰慕周文王、周武 王,肇聪的两个儿子取奶名 :建丰、建镐,合起来就是 丰镐房,所以改“素居”为“ 丰镐房”。 自蒋仕杰迁至武岭,世 代以务农为业。到蒋介石的 祖父蒋斯千时,开始弃农经 商。他在溪口镇上开设一家 以经营盐、酒、石灰为主的 商店,店名为“玉泰盐铺”。 同时也兼营农业。当时中国 中小商家多数兼营。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 (1814—1894),字玉表 ,生于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十 一月二十日,卒于清光绪二 十年甲午十月二十,是溪口 蒋姓第二十六世孙。他开的 盐铺,是溪口镇上唯一的经 营“官盐专卖”的店铺,店堂 内挂着一块“官盐”的招牌。 盐是从宁波批发来的,石灰 是由富阳运来的。后来,还 经销大米,到安徽芜湖去贩 米。同时酿酒兼营糟房,经 营范围不算小。主要销售对 象是溪口以西“五岙山头”的 山民。盐铺请有阿大(今称 经理)、账房,还有伙计、 学徒,固定吃饭的有一桌人 。在玉泰盐铺先后当过阿大 的有樊老如、程全法、陆德 勋,账房是王采玉的堂兄王 贤东。蒋介石的妹夫竺芝珊 ,曾在店里当过学徒。根据 生产需要,作坊工人时多时 少,都是临时性雇工,干砻 米、做酒、搬运等杂务,多 时有两三桌人。 1861年至1862年前后, 太平军一度占领宁波府属各 县。由于战争的影响,溪口 商业曾一蹶不振,玉泰盐铺 也停了业。一年以后,蒋玉 表出资恢复玉泰盐铺。这时 ,蒋玉表已进入“知天命”之 年,而蒋肇聪二十有二,精 明能干,蒋玉表便把店务交 给儿子,自己坐享清福,诵 经念佛,安度晚年。他懂得 一点中医中药知识,常入山 采药,给乡人治病,还曾在 武岭庵施舍粥、茶,镇中居 民颇有好感。 蒋介石的发迹,与祖父 蒋斯干弃农经商有很大的关 系。蒋介石在追述其祖父的 行状中写道: 吾族自仕杰公迁居锦溪 (溪口旧名)以来,累世力 勤穑事,敬崇礼让,胜清三 百年间,未有一人求通仕籍 者。至公(玉表)以货殖起 家,兼居积盐鹾,生计日渐 饶裕。 可见,蒋家“生计日渐饶 裕”是从蒋斯千经商开始的 。有了财富的积累,家境的 “饶裕”,才有蒋介石以后四 处读书、出洋留学的条件。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