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 2020
ISBN: 9787507553987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向勇,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1]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兼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
“广州双年展”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现代艺术体制的萌芽 张?慧[ 【作者简介】张慧,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艺术社会学、艺术与设计产业。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20世纪后半叶,传统的定义已难以界定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艺术探索,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定义随之诞生。新的定义关注的,“不是我们从艺术作品中直观到的某种外显特征,而是隐藏在艺术作品背后的某些非外显的特征”,这是当代艺术定义理论与传统艺术定义理论的显著区别。 二、时代背景:市场经济与艺术市场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文化艺术界进入了新时代。大量地引入西方文艺理论,掀起了新的美术思潮,新的艺术探索试图突破传统艺术体制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初,出售美术作品的商业机构开始进驻酒店、旅游景点、官方美术机构等场所[ 例如,位于王府井的北京饭店画廊、北京画店,位于德胜门的东方油画艺术厅,以及位于官方美术机构之中的中国美术馆画廊、中央美术学院画廊等。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艺术市场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年底,全国共有3 000多家画廊。同时,本土艺博会、拍卖公司不断涌现,如1993年“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行,同年6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公司举行中国近代书画拍卖会,随后北京嘉德、瀚海、中商盛佳等拍卖公司相继成立。到1996年,国内拍卖企业已有近1 000家。一些本土企业家开始进行艺术品投资,如1992年深圳东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收藏 “广州双年展”获奖作品,1993年广东大亚湾信息开发公司投资200万元收藏 “中国油画双年展”获奖作品。自此判断艺术生效的权力不再单方面地掌握在官方美术机构之手,一种建立于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艺术市场机制开始萌发,主流美术与商业美术并行的发展态势逐渐显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场问题一度成为中国艺术界关注的热点,美术类期刊上刊登了大量关于艺术与市场的讨论。例如,《江苏画刊》从1991年开始专门开辟了《艺术市场》栏目,其专栏文章涉及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分析、批评家对于艺术市场的讨论、西方艺术市场信息及评述等内容,对参与建立东方油画廊、中国油画年展、广州双年展、上海朵云轩首场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艺术博览会等艺术市场的重要机构均进行了报道或评论。另外,艺术出版界还出现了专门讨论市场问题的艺术刊物——《艺术·市场》,该刊物由孙平任主编,吕澎任特约执行编辑,郑胜天任特约编辑,先后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1991年至1993年间共出版9期。该刊物刊登了孔长安、殷双喜、吕澎、黄专、祝斌、彭德、杨小彦、鲁虹等批评家关于艺术市场与艺术批评的文章,其中《艺术与金钱》栏目还发表了王广义、何多苓、张培力、丁方、周春芽等艺术家对于艺术市场的批评。从《江苏画刊》《艺术·市场》这些刊物中,我们发现批评家们开始关注包括艺术家、艺术评论、艺术经营机构、收藏家、媒体、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艺术保险等在内的艺术生态因素。一些批评家尝试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体制,通过艺术市场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找寻一条合法与合理的道路。 *立足于我国目前文化艺术市场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宏观层面入手,研究艺术体制和艺术资产;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出发,将时代背景和行业特点结合起来,讲述文化遗产村落和艺术场域结构。 *探讨的话题包括城市空间更新、短视频平台的受众接受度、实体书店的转型、新型阅读空间等。北京城市空间更新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构建胡同创意空间场域,激活北京旧城空间改造。进入新时代后,短视频平台成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阵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形成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播新思路。实体书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从单纯的售书空间转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对消费者而言,实体书店则从购书意义转为旅游意义,因而在实体书店空间功能与意义转换的背景下对实体书店空间规划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是有必要的。建构以书籍品质为核心的自然原真性空间是便捷的创意途径。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阐释某些行业门类的跨界发展和最新动向:表演艺术的发生地向剧场以外的非标准空间延伸,而出现公共空间艺术节等;全球化背景下激活纺织遗产群体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数字出版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特性重构确权、授权、维权、扩权等环节;跨媒介语境下的电影需要适应美术馆的公共艺术特行,更好地释放电影的力量。 *韩国、日本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上正在进行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