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少儿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6.40
折扣购买: 少年将要远行/青橄榄成长小说书系
ISBN: 9787558420214
第一章 恐惧 在我十岁的单薄得如同 纸片一样的人生经历里,恐 惧曾经一次次袭击过我。 三年前的一个春日,留 根拉我去朝阳河边捉蜻蜓。 我跌跌撞撞地扒开一丛芦苇 ,一条和我胳膊一般粗的大 蟒蛇赫然在目。它昂着脑袋 ,盘踞在一堆枯草上晒太阳 ,蛇信子“嘶嘶嘶”地吞吞吐 吐,那样子看起来警惕万分 却又懒得理会眼前的打扰。 我可没法子和它一样淡定, 浑身一个激灵就像兔子一般 拔腿逃开。 还有一次是随我爸到一 个远亲家里吃年酒。那个晚 上,有个大耳肥腮的家伙讲 了很多闹鬼的故事,有鼻子 有眼的,听得我心惊胆颤。 他还说到了我们蒋庄的湖桑 林,说他有一次路过那里时 就被一个“苍苍鬼”迷惑了, 昏昏沉沉走了很久后才发现 自己仍在原地打转。那天晚 饭之后,我坐我爸的自行车 回家,再次经过那片湖桑林 时,心便提到了嗓子眼,风 吹桑叶的沙沙声让我毛骨悚 然。 最恼人的是“大麻风”—— 那个常来我们蒋庄要饭的瞎 老头。村里的人说,“大麻 风”的家住在并不很远的西 场,他的家境其实还是蛮不 错的,根本犯不着出来要饭 ,他们说,“大麻风”这样做 完全是在作践自己的子孙。 我对村里人的议论不感兴趣 ,令我心神不宁的是“大麻 风”的脸——那张脸黝黑尖 瘦、疙疙瘩瘩,仿佛源自某 个远古的诡异故事。留根他 们对此毫不介意,他们总是 乐此不疲地捉弄“大麻风”, 把混杂了尘土的碎草叶撒到 他捧在胸前的破碗里。每当 这时,“大麻风”的嘴巴里就 会发出响亮而又含混的抵抗 ,那张脸更是因为愤怒而扭 曲变形。很久以来,我都万 分警惕着“大麻风”的出现, 一想到哪天自己可能会猝不 及防地和他相遇,我就惶惶 不安。 而这些曾经的恐惧,和 1990年初夏的那个午后比 较起来,其实都算不了什么 。 那天,我们刚吃完午饭 ,我妈还没来得及收拾碗筷 ,两部警车就悄无声息地停 在了我家门前。我说它们悄 无声息,只是说警车没有“ 呜啦呜啦”地鸣响警笛,车 顶上的警灯也没有像电影里 那样闪烁不停,是警车尖利 刺耳的刹车声和阿黄凶猛的 吠叫声,把饭后困倦中的我 吓了一跳。 “咦——警车!警车!”我 第一个冲到门口,兴奋地对 我爸我妈叫喊道。 那时候,第二部警车还 没有停稳,车屁股后面还拖 着滚滚烟尘。面对忽然而至 的两部警车,一时间里我激 动不已,又茫然无措。 几个穿制服的人从警车 里钻出来,一边整理着他们 并不凌乱的衣帽,一边冲着 不远处仍在吠叫的阿黄呵斥 了几声。他们的皮鞋乌黑锃 亮,站立和走动的样子威风 凛凛。 我爸疾步跟了过来,一 把将我拽回了屋子,尔后将 嘴巴附在我妈的耳边嘀咕了 一句,又慌慌张张地走了出 去。我看见我爸的脸就像一 块铁板一样又冷又硬,脚步 深深浅浅,毫无章法,显出 某种醉态。 而我妈呢,我爸只不过 在她的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 ,她的脸就刷的一下白了。 她试图站起身来,却又虚弱 地坐了下去。她向我招招手 ,待我走近,一把将我拉到 怀里。贴着我妈温暖的胸膛 ,我却分明感觉到一丝透骨 的寒意——我妈的身体微微 颤抖,心跳杂乱无章,鼻腔 里游动着阵阵细微而又急促 的叹息…… 几个“大盖帽”面色严峻 地跨进我家大门。最初,我 爸还迟疑着张开双臂,试图 将这群不速之客阻挡在门外 ,但他的阻挡在那些“大盖 帽”面前实在软弱无力。阻 拦无望,我爸只得垂下手臂 ,转而抖抖索索地掏出一盒 烟来,拔出几支递过去,却 被“大盖帽”们冷冷地挡了回 来。 我妈忽然放开我,跌跌 撞撞地跑到我的房间里,取 出我的书包挂到我身上,不 由分说地对我说: “根喜,去上学!” 我不想马上去上学,骤 然发生的一切让我忐忑不安 。于是,我迟疑着问我妈: “他们来做什么?” “你走不走?”我妈没有 理会我的发问,而是气急败 坏地叫起来,“上学,快上 学去!” 我从没见过我妈这样大 呼小叫,这让我感到陌生又 慌乱。然而,这样的叫喊分 明裹挟着某种沮丧和绝望, 霎时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恐 惧在我的心里腾然升起。于 是,我低下头,向外面走去 。走到那一群警察旁边的时 候,我犹豫着回头看了看, 我看到了我妈一脸的泪水和 空洞的眼神,这让我忧心忡 忡。 一些乡邻聚拢过来,他 们显然是被这两部神气活现 的警车所吸引。当他们看到 我从家里走了出来,便七嘴 八舌地问我发生了什么事。 我摇摇头,从他们好奇的目 光里走了出去。 P1-6 《少年将要远行》直击改革开放浪潮给江浙农村带来的影响,以小见大、以点见面地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体小人物命运的巨大推动力。而个体小人物在命运波折面前的能动性是这部作品的最闪光之处。主人公根喜可视为改革开放中的第一代农村留守儿童,独在故乡的他在体味了人间的种种世俗和温情后,逐渐长大,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这与“少年将要远行”的主题高度契合。除此之外,鲜明的时代特征、厚实的生活根基、浓郁的民俗乡情等,经由作家的笔墨传递,使得这部作品丰富而饱满,对于当下的小读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