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精装版)
ISBN: 9787515819754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 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他还曾接受派遣,在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这些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文版序 生命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答案。 这是斯科特·派克在60 岁时对生命做出的总结。 生命中交织着生与死,善与恶,真理与谎言……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常常同时席卷而来,在我们内心造成激烈的摩擦、冲突和碰撞,让我们身心疲惫,不知所措,思维混乱。 面对这种情形,很多人选择草率的思考,或者懒得去思考,漂浮在生活的表层,随波逐流,生命也因此变得盲从和肤浅。也许他们看上去活得悠然自得,轻松自在,但骨子里却缺乏专注、热情和深度,以及真实的存在感。 我们最应该敬佩的是那些冲锋陷阵的人,他们克服了内心的懒惰和恐惧,敢于冲入矛盾之中,高举起“正直思考”的旗子,反抗草率的思考。他们在矛盾中抉择,在痛苦中成长,在焦虑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 正直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而是完整。 正直的思考是真实的思考,也是完整的思考,能同时接纳生命中的 “生”与“死” ,“善”与“恶”。只注意到生命中的“ 死” 和“ 恶” 会让我们变得悲观和偏激, 而只看见“生”和“善”则会让我们变得幼稚和肤浅,这些都不是正直思考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却向往善。 我们只有拥抱生命中这样的矛盾,才能变得真实,活得正直。如果我们不能觉察自己恶的一面,极力否认、掩盖,失去了正直的思考,就会变得虚伪。这时我们夸夸其谈的善只能是伪善。伪善放大了我们心中的“恶”,压抑了人性中的“善”,这也是如今贪污、腐败、暴力和欺诈肆无忌惮的根源。实际上,邪恶横行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对它失去觉察力,或者熟视无睹的时候,即我们没有正直思考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埃德蒙·伯克说:“如果邪恶最后取得了胜利,那一定是因为好人都在袖手旁观。” 生活是复杂的,常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中间地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总是生活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诸如要不要和那个人结婚,该选择何种职业,什么时候买房,等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也都带有赌博的成分。虽然这些情况令人焦虑,备受煎熬,却是人生的常态。因此,我们必须忍受焦虑,学会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生活,并把这种生活体验直接升华为生命体验。 生活体验是入乎其内,活在生活之中;生命体验是出乎其外,活在生活之上,获得超然。生活体验贴近“自我”,而生命体验更贴近“灵魂”。不过,自我和灵魂常常处于交战状态,自我需要拥有,拥有得越多越好,而灵魂需要放弃,放弃得越多越自由。所以,前半生我们要追寻自我,后半生则要放下自我,追随灵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超越。 前言 我已年满60。这个岁数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于我而言,由于健康状况不是太好,而且觉得已经活了三辈子那么久,60 岁意味着我应该整理一些事务。趁现在还有余力,我似乎应该去收拾生命中尚未完成的工作。这便是我写作本书的目的。 我写《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正值充满活力的40岁,犹如水龙头被打开,汩汩流淌:一共写了九本,还不包括这一本。常常有人问我,对于某本书你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仿佛我心中有什么高瞻远瞩的战略似的。实际上,我写这些不是出于什么战略,而是每本书都想写自己。即使现在也是如此。 我的每本书之间都有联系,但又完全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这些书都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决一个复杂的主题:如何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15 岁时,我就陷入了焦虑,对未来忧心忡忡,情绪极度低落,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21 岁时,我写的大学论文题目非常宏大:焦虑、现代科学与认识论的问题。认识论属于哲学的范畴。讨论的是:你怎么知道你知道,以及你认为的并不是你认为的。这些白马非马的讨论,令人莫衷一是。而科学对未知世界的“猜想”和“假设”,与哲学比起来同样不确定。不确定就会带来也不愿爬上当下的十字架,让自己的幻影失去。 懒惰是人类的“原罪”,而改变则是人类的“原恩”。 要生存就要改变,要改变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地突破自我。在焦虑中改变和成长,正是本书的主题。唯有改变和成长,才能带来超越。 在我的前半生,改变和成长的方向是追寻自我,获得自尊;在我的后半生,则是放下自我,放弃自尊,从而靠近灵魂。 自尊只存在于自我之中,灵魂没有自尊。 放下自我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这种改变和成长不免令人焦虑和恐惧,正是由于放弃如此困难,所以,我们才说放弃不是人的行为,而是人身上神性的表现。在放下的过程中,自我在痛苦地挣扎,精神却获得了成长。这时,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只不过是浩瀚天地间的一分子,是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的意识与宇宙的意识联系起来,甚至融为一体,变得谦虚、淡泊、宽容、坚韧,也更具智慧,更加超然。我们逐步放下了自我,但灵魂却升华起来,实现人生的超越。 正文 第一章 思考 生命是复杂的。 生命的复杂并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在于矛盾:生与死的矛盾,自由与服从的矛盾,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快乐与痛苦的矛盾……几乎生命中的所有问题都充满了矛盾,没有完全一致的答案。我们对问题思考得越深入,越会感觉到它们的矛盾。在矛盾中我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常常会有强烈的不确定感,并为此深感焦虑。 为了避免矛盾、不确定性和焦虑,不少人采取的方法是隐瞒矛盾中不愿意看见的那个方面,比如隐瞒死亡、服从、独立和痛苦,只思考他们愿意公开的那一面:生存、自由、依赖和快乐。 他们也因此陷入了草率的思考。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对他们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在父母看来,隐瞒一些事情是对他们的保护,会让他们感到安全,避免矛盾和焦虑。这些隐瞒的事情包括性方面的知识,家庭的危机,以及很多社会问题的真相。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这样做有一定的益处。但是隐瞒真相并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对问题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陷入草率的思考,变得僵化、固执,充满偏见。 由于隐瞒了矛盾的一个方面,所以,草率的思考必将导致偏见,而偏见必然怂恿不合理的行为。如今世界上的冲突不断,虽然有利益之争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偏见。一种信仰对另一种信仰的偏见,一种意识形态对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偏见,穷人对富人的偏见,富人对穷人的偏见,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偏见,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异性恋对同性恋的偏见等,皆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尼采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都疯了。” 近年来,会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草率思考导致的偏见让人们各自为营,各执一词,自以为手中掌握着真理,为了捍卫所谓的真理,他们互相对立、彼此攻击,结果就是不和谐事件频频发生,此起彼伏。 不容置疑的坚信比伪装的谎言更可怕,让社会潜伏了巨大的危险。 时至今日,不论个人还是社会,都面临许许多多难题,而最大的难题在于草率的思考——有时甚至是完全不会思考,或者懒得思考。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唯一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如何正确思考,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紧迫程度刻不容缓——因为身处日益复杂的世界,思考是我们决策和行动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完善的思考,很快就会被偏见吞噬,陷入冲突和互相伤害。 我的每一本书,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在反抗草率的思考。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我强调的是“人生苦难重重”;在《少有人走的路2 :勇敢地面对谎言》中,我说的是“谎言是邪恶的根源”;在《少有人走的路3 :与心灵对话》中,我又补充到“人生错综复杂”;而在这本书中,我想进一步说明“人生没有简单的答案”,草率的思考只能得到草率的答案,让人陷入偏见和冲突的泥潭。 思考是困难的。思考是一个过程,拥有自己的轨迹、方向、时间、步骤或阶段,在经历这一切之后,才会得到答案。由于在思考的过程中,轨迹和方向不是那么清晰,步骤和阶段也不是直线进行,前后连贯,有条不紊,有时会循环出现,犹如一团乱麻;有时会重重叠叠,来来回回,毫无进展。所以,完善的思考往往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让人感到痛苦、艰难和万分焦虑,但是只有经受住这个过程的磨砺,我们才能避免草率的思考,接近事实,做出正确的决定。 思考是复杂的。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要避免草率的思考,必须摆脱他人的负面影响,做到独立思考,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虽然人与人不同,却常常会犯相同的毛病:都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就知道如何思考,如何交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既不会思考,也不会交流。由于过于自满,他们无法觉察到自己在思考时的草率、刻板和机械。由于太过自恋,他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想法和情绪,与之产生共鸣。他们不能深入内心,了解自己思考的全过程,以及行为的真正动机,只能停留在表面,让思想变得浅薄,情绪变得焦虑,行为失去理智。当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遭遇失败和挫折之后,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思考是麻烦的。但缺乏思考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更可怕的冲突。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对生命终极存在的天问。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也触及了生命存在的核心,那就是“思考,还是不思考”。草率的思考不会让生命获得多少存在感,只有当一个人进行了深入而完善的思考之后,才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目前人类进化的阶段,对思考的叩问,与哈姆雷特的天问同等重要。 通过当心理医生的经验,以及对人生的体验和观察,我知道人们不能深入思考有四个原因:一是懒得思考,不愿意费脑子;二是在思考中根据肤浅的逻辑,刻板的思想和贴标签的分析,来臆测推断出一个偏执的结论;三是相信思考和沟通不需要努力,只需凭借本能反应就能完成;最后便是认为思考是在浪费时间。 这些原因导致他们陷入草率的思考,以至于无法解决人生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一旦遭遇失败,就会变得愤怒,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或者变得郁郁寡欢,一蹶不振。 伦纳德·霍奇森写道:“我们会犯错,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思考,而是因为在我们的罪恶中,我们的思考是如此不完美。补救的方法不是去学习另一种知识来替换思考,而是要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深入,更完善。”霍奇森所说的“罪恶”,我认为就是指人类所具有的“原罪”——懒惰、恐惧与自傲。这些限制了我们,使我们无法充分发挥潜能。关于“如何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深入,更完善”,他的建议是竭尽全力去释放真实的自我,实现最高的可能。关键的问题,不是说不应该相信我们的大脑,而是由于懒惰、恐惧与自傲的罪恶,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大脑的功能。每个人生命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发挥潜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全新引进《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60岁的力作。 该书是作者继《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之后,20年思想的延伸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