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吃吃的爱:日本历史名人的美食物语 赠6张日历卡
ISBN: 9787218133171
神奈川 历史文化学者,现居日本。于东京繁华地探访历史遗迹,满眼看的不是现代风物,而是江户时代的风光街景。除了实地探访,也埋首日本故纸堆中觅趣,并着手撰写历史故事。 著有日本幕末历史小说《村山多加:京东绝恋》。
丰臣秀吉与三色团子 日本人对四季交替十分敏感,春来赏樱、夏看紫阳花、秋观红叶、冬日看梅,都是全民参与的雅事。日本国土狭长,樱花由南自北次第开放,像一条不断推进的战线,被称为“樱前线”。春风一吹,媒体日日报道樱前线到了何方。有雅人会追着樱前线一路向北赏樱,等北海道樱花开尽,最南方的冲绳又迎来梅雨,又是看紫阳花的时候了。 在日本,赏樱叫做“花见”,花见的历史可追溯到1400余年前的飞鸟时代。当时有遣唐使做中介,中华好物事源源不断传入日本,梅花也是其中之一。它的高洁姿态、清幽香气赢得贵族们的喜爱,但凡造园一定会种几株。待梅花盛放,他们召集亲友赏梅宴饮,再做上几首和歌,这是日本“花见”的原型。 平安时代遣唐使制度被废止,樱花的风头盖过了舶来的梅花,成为公卿贵族的新欢。平安初期的歌集《古今和歌集》只有18首咏梅,却有70首咏樱花。歌人纪友则歌云:“大地天光照,春时乐事隆。此心何不静,花落太匆匆。”此处的“花”单指樱花,春日和煦,处处生机盎然,为何樱花匆匆谢了呢?由此可见,与其他花相比,樱花在贵族心中占有格外重要的位置。 据《日本后纪》载,弘仁3年(812年),嵯峨天皇在神泉苑举办“赏花会”,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花见”。《凌云集》收了首名为《神泉苑花宴赋落花篇》的汉诗,想必是天皇所作。当时赏的是梅还是樱?书中未细说。嵯峨天皇酷爱樱花,每年地主神社都会按时献樱,赏花会可能是赏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天皇提倡,樱花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日本最古的庭园书《作庭记》写于平安时代,里面专门提到“庭中须植樱”。 天长8年(831年)年开始,天皇年年举行赏花会,渐渐成为定例。《源氏物语》也写过赏花会:第8帖《花宴》里,右大臣之女胧月夜于紫宸殿赏花会后初遇光源氏,从此开始一段恋情。从平安时代开始,“花见”专指赏樱,看梅花叫“梅见”,看菊花叫“观菊”,但花见就是赏樱。 对爱风雅的贵族来说,没什么比樱花更符合审美的了。春风一起,满树花朵如锦似霞,远远看去,直如绯色轻云。很快盛极而衰,花瓣飘落如雪,几日前的繁华如一场梦。想再睹美景,只有静待明年,等到花开又一年,那花又不是过去的花了。花开花落正似人的生老病死,太多留恋只是自寻烦恼。所以吉田兼好在《徒然草》里写到:花好月圆固可以观……含苞的枝头、落花的庭院也有趣味。 镰仓时代是武士的时代,“花见”不但在公卿间举行,也扩散到武士阶层。等到室町时代,町人百姓也有了“花见”意识。吉田兼好不无遗憾地写,贵族懂得静赏美景,刚上京的人们在樱树下喧哗吵闹,糟蹋了眼前的好景色。 室町后期起政局不稳,战国大幕逐渐拉开。在连年征战的武将看来,樱花花期短,盛开数日就随风而散,有种命如朝露的不祥感,花见因此进入低潮期。等羽柴秀吉平定天下,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关白”丰臣秀吉,华美盛大的“花见”再次复兴。 文禄3年(1594年)的丰臣政权正值顶峰,丰臣秀吉带着前田利家、伊达政宗等武将及茶人、歌人,赴吉野山召开盛大的“吉野花见”。站在吉水神社极目远眺,上千棵盛放的樱花树尽收眼底,丰臣秀吉直呼“绝景”。 庆长3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带妻儿、家臣们于醍醐寺三宝院举办盛大的赏花会,史称“醍醐花见”。与4年前的花见相比,此次盛会更华美,但隐藏着一丝不安。 2年前的庆长元年(1596年)是多事之秋。天空有彗星划过,浅间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一直飘到京都。火山灰混着不明血色物,还有白色毛发,给京都人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不久,伏见城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全毁。伏见城是丰臣秀吉晚年的居城,在距今400余年的当时,地震表明神灵震怒,是不吉之兆。丰臣秀吉讳莫如深,但伏见城中谣言四起,更加重了他内心的阴郁。为一扫地震带来的阴霾,丰臣秀吉下令改建因“应仁之乱”荒废的醍醐寺,并从全国运来700棵不同品种的樱树营造庭园。 醍醐花见那日是绝好的天气。三宝院内设了8处茶屋,不但有茶,还有来自各地的上等果子,任宾客自由取用。花见有1500人参加,人人恣意取乐,宾主尽欢。若用吉田兼好的视角来看,这次花见表面花团锦簇,实质还是平民化的下等玩乐。可见丰臣秀吉虽把天下握在手里,依旧不改爱热闹的平民气质。 丰臣秀吉为散心开了果子宴,却引发花见吃果子的风潮。町人百姓吃不起高价货,价廉物美的米团子成为最受欢迎的花见果子。 米团子是寻常吃食,主妇也能做,不过花见吃的不是一般团子,而是粉白绿3色的“三色团子”。 三色团子具体出现于何年已不可考,可能是某果子店灵机一动开发的应季吃食,谁知阴差阳错大受欢迎,成为花见必吃的果子。粉白绿3只团子串在竹串上,男女老少各举一串,坐在樱树下边看边吃。馋嘴孩子只顾吃,早忘了看花,因此也生了“团子比花好”(花より団子)的俗语。这俗语一直沿用到现在,形容人讲究实惠实利,不被外观表面迷惑。 三色团子又称花见团子,固定粉白绿3色,绝不会有其他颜色混入。3色排序也有讲究,从上到下粉白绿3色依次排列。为何选这3种颜色?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3色代表季节,粉是樱色,表示春天;白是白雪,代表冬天;绿是枝头茂盛绿叶,代表夏天。春夏冬皆有,为何独缺秋天?秋天念作“あき”,和“厌倦”同音。没秋天念作“あきない”,听起来像是“不厌倦”。江户人喜欢风雅物事,更爱有趣故事,要想团子卖得好,也要想出风流说法,才有助销售。 也有人说3色代表樱花盛开前后的景象:春风一吹,樱树结出粉红花蕾;花蕾鼓胀绽开,开出粉白樱花;等樱花落尽,嫩绿樱叶蓬勃生长。一串团子概括了樱花的生长轨迹,听起来很有趣味。更有人说3色代表早春美景:太阳放出微红的光芒,地上残着积雪,积雪下是草木的嫩芽。在农耕社会,春日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一年之始,熬过冬天,人们迫切期待春天来到。吃了三色团子,就要开始新一年的耕作了。 提到春天,立刻想到樱花,想到花见,想到三色团子。春日吃三色团子似乎成了日本人的思维定式,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未变。每到初春,不光果子店,超市也会摆上一排排花见团子。纵是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看了颜色娇嫩的团子,似乎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三色团子看着喜气,做起来也简单。将干燥艾草加水泡软,再滤水备用;米粉加砂糖加水拌匀,上锅蒸熟,之后分成3份。1份加红色食用颜料,捏出若干个粉团子;另1份做白团子;最后那份混上艾草末,捏出绿团子。将粉白绿团子依次穿上竹串,三色团子也就做成了。 如今每年4月,京都醍醐寺会举行一个特别仪式,名为“丰太阁花见行列”。扮做丰臣秀吉和一众侧室的人们赏花观舞,整整闹上一日,重现400多年前“醍醐花见”的盛况。这仪式会在4月的第2个周日举行,若是正巧赶上,不妨买上一串三色团子,向这位开创花见吃甜食潮流的先驱表表敬意。 真正“知日”的日本历史作家神奈川 记载日本历史名人与美食的“一期一会” “平成年代”最后一部日本文化小史! “和风”手绘插画 × “和食”历史物语 从“令和元年”追溯至“平安时代” 细数日本料理千年历史的名人轶事与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