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史/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老挝史/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作者: (英)格兰特·埃文斯|译者:郭继光//刘刚//王莹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老挝史/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ISBN: 9787547309223

作者简介

格兰特·埃文斯(Grant Evans) 香港大学人类学教授,老挝及东南亚研究专家。著有《老挝简史》、《老挝王室的最后百年》等多部有关老挝及其东南亚邻国的学术专著或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傣族社会组织 征服活动除了可以应付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生态要 求之外,还是不断证实武士首领威力的一种方式。他 们发展出了贵族谱系的观念,这种观念又反映在关于 起源的神话中:它是老族神话“坤博 隆”(KhunBulom)的一个变异,在北部的傣族中广泛 流传。在这个神话中,三个贵族在一场大洪水之后在 天地之间进行调解。他们从上帝那里收到的礼物之一 是一头水牛。几年以后这头水牛死了,从它的鼻孔长 出了一根藤,最后结出了葫芦。贵族从葫芦里面听到 声音后就刺穿了它。于是,“所有出生在葫芦里面并 且通过凿开的洞出来的人就是傣族人,而那些从(用 烙铁)烧开的洞出来的则是‘卡’;他们都是那三个 贵族的仆人和附属”’。他们用燃烧的木炭标记比较 黑的“卡”为下等人,傣族人是持有武器的平民,而 贵族们的后代则是首领。 昔日从山上向高地山谷的傣族居住地眺望,人们 可以看到成片的紧凑的村庄和茅草搭建的结实的高脚 楼。穿越山谷的河流是傣族人的一种快捷的运输途径 ,也是食物的重要来源。在这些茅草屋中间有一些长 屋,它们属于首领家庭。村庄的周围是种植水稻的田 地,有时候是梯田,由村民共同拥有。这些田地中的 小块地每年根据需要进行再分配。周围小山的斜坡上 ,成片的森林已经被焚烧以腾出地方来种植旱稻、棉 花和玉米。如果村庄是新的,这些斜坡将是由砍伐和 焚烧森林后产生的田地覆盖,而房屋更可能是灌木小 屋。 新定居者村庄的核心是一群傣族武士,他们被派 遣去征服新的土地以及拥有这些土地的任何民族。这 些武士在政治上仍然属于他们最初的村庄,而且通过 这种方式,几个村庄就组成了由一个最高首领来领导 的“蒙”(muang,即“区”)。“蒙”是傣族文化和 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核心方面是更小单位的等级 构成。村庄构成了小的“蒙”,几个小的村庄能够组 成一个大的“蒙”,而且后者有时候能够成为一个“ 蒙联合体”。这种类似的结构在战争时期能够激发统 一的行动,而当新同盟成立的时候则可能迅速解散。 与这种社会政治结构同时存在的是一种区域性神 灵的等级分布。家庭神灵低于村庄守护神灵,就如后 者隶属于蒙的守护神(phi muang)一样,这些高一级 的神灵每年为了重大事件而被召唤。蒙主(chaom。 ang)即蒙的最高首领,拥有自己的守护神,它的实体 就是蒙主房子外面的一个木桩,祭祀也在这里进行。 当蒙主去世或者被杀死的时候,他的继任者将撤去木 桩。因为继任者将拥有自己的神奇而强大的神灵。在 某种程度上,老首领的“灵魂物质”将随着他的去世 而消失。当傣族抵达东南亚大陆的平原地区的时候, 他们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但此后,这些傣族社会结构 的特点仍有许多得以保留。 与低地王国的交往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居住在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 的傣族受到了这两个文明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中国信 仰的某些方面;他们的贵族作为封臣被吸收进这些王 国,并且开始采用后者的服饰风格。也许是通过与越 南各王国的漫长互动,高地傣族人获得了今天仍存在 于老挝和越南的黑傣、白傣和红傣的分类。 向西南继续迁移的傣族人与那些与之差异较大的 文明进行了交往。这些文明是堕罗钵底(Dvaravati) 佛教文化的遗存,通常与孟族(Mon)以及吴哥帝国有 关。在迁移的路上,傣族人可能也遇到了查尔平原上 的一个孟一高棉首领。在平原上的一些地方,今天仍 然能够看到用宏大的巨石建造的丧葬坛子,用来掩埋 贵族,这是跨越平原前往呵叻(Khotlat)高原或者云 南的贸易路线周围的一种文化的典型特点。当这种贸 易中断的时候(也许是由奉行扩张主义的傣族人促成 的),这种文化也就瓦解了。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