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学苑
原售价: 2500.00
折扣价: 1775.00
折扣购买: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黄河历史文献
ISBN: 978750776419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孕 育了中华文明。在 5000 多 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黄河 流域在其中 3000 多年里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 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 文化等。这里分布着郑州、西安、洛 阳、开封等古都 ,创造出“四大发明”,出现了《诗经》《老子》《史 记》等经典。 黄河滋养了一方土地,也曾给沿岸百姓 带来过严重灾难。黄河“善淤、善决、 善徙”,历史 上有“三年两决口 , 百年一改道”之说。自春秋战国 以来,黄河灾害 频仍,决堤泛滥不断,据统计一共改 道 1590 多次。例如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 在河 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淹没 30 多个村庄,波及河南、山 东、河北等地 10 州 40 余县,受灾面积 3 万余平方 千米,灾民约 700 万人。 基于黄河在中华文明中的重 要性,古代人民从未停止过对黄河的认知和研究。 在 数千年里,历代王朝积累了浩如烟海的黄河相关文献。 从《尚书·禹贡》中的“禹 河故道”,到历代官修史 书、个人著述中的治黄工程总结,这些文献涉及黄河区 位、 保护、治理、开发等方方面面;不仅有专书、舆 图、谕旨、奏议、传记、诗词、图说, 也有散见于正 史、典志、实录、地方志、文集、笔记、类书、丛书中 的散篇。这些 文献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如今在许多公藏机构得以妥善保存。 国家图书馆( 以下简称国图)作为国家总书库,收藏有大量黄河相关 历史文 献。目前发现有关黄河最早记载——内容为“ □行东至河”的一片甲骨,就藏于国 图。这片甲骨出 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大约出自商武丁时期(公元前 1250 年—前 1192 年)。国图收藏的黄河相关历史文 献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一类是特藏,包括 舆图、金石 拓片等 ;一类是古籍(书籍),包括善本、普通古籍 、地方志、民族语 文文献等。这些文献类型有时并不 单一,例如古籍中有舆图,图说类文献既是舆图 也是 古籍,石刻舆图拓片既是舆图也是拓片。 所谓鉴古知 今,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献,对于当前乃至以后的黄河 研究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早在民国年间,汪胡桢等辑 印的《中国水利珍本丛书》就影印收录了 35 册水利古 籍。近几十年间,黄河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出现在三类整 理影印项目中 : 一是水利著作整理影印,例如 1996 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利要籍丛编》、 2004 年线装书局出版的《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卷》 、2006 年广陵书社出版的《中 国水利志丛刊》等;二 是黄河专著整理影印,例如 2004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 版的《再 续行水金鉴·黄河卷》、2015 年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利史典·黄河 卷》等 ;三是 与黄河密切相关的其他水系如大运河等专著整理影印, 例如 2014 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运河 历史文献集成》、2019 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大 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等。除此之外,单件古籍的 出版影印也不在少 数,例如 2007 年天津古籍出版社 影印出版了清代张鹏翮的《治河全书》、2017 年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