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 袁倩
出版社: 中原农民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ISBN: 9787554221303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顾保国 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建研究》《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 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书作者 袁 倩:法学博士,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等。主编《**气候治理》。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公共管理学报》《学习时报》《半月谈(内部版)》《国外理论动态》《社会科学战线》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之间有着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大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共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因此,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新乡村。 一、乡村和生态*相融 注重环境友好,是乡村绿色发展的内在属性。乡村和生态*相融,稻田是人工湿地,菜园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园地。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就是要加快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重显乡村的绿色本色。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乡镇体制的建立、基层**的不断完善和乡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乡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进步。不过,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蔬果农药残余量增大,以及“三废”污染等问题趋于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障碍。*的十八大以来,*和**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大力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包括了“绿色”发展,既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在*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建设美丽中国”再一次被提出,我国的绿色发展工作势如破竹。这些都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不断加快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步伐。具体来说,乡村和生态的相融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追求高效、优质、低耗的集约型农业增长。这不仅要求探索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自身提质增效,而且要求改变农业高投入、高消费,资源透支、过度开发的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从乡村产业发展看。乡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及组织制度创新,跨界集约配置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和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的过程,有利于推动要素融合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实现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而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盘活生态环境资源,以农业、民俗和自然风光为核心,发展特色旅游、健康疗养和文化教育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直接体现,不仅仅能够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有利于协调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促进乡村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从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看。乡村作为生态功能集聚的地区,其生态环境关系到城乡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农村生态安全是城市“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的**道防线。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文旅产业开发、强化生态屏障和廊道体系以及实现乡村脱贫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二、振兴和宜居共促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眼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的***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2018 年12 月28 至29 *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赢脱贫*坚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强化五级**抓乡村振兴,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体作用,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将“三农”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民增收、农业增加值和农产品产量上。相对的,对于农产品质量、乡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就没那么强调。这就导致了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脏乱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推进乡村振兴*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近年来,各地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过,目前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现“振兴”和“宜居”同频共振,需要实现三个**统一。 **,实现“绿色”与“发展”的**统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作出的总体性战略安排,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然包含“绿色”和“发展”。这两者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绿色”和“发展”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也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和重要检验。 第二,实现“宜居”与“致富”的**统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正因为顺应了趋势和民意而必定会带来*好的发展。*不能不顾农民利益、违背群众意愿,那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既要生态宜居,也要生活富裕。 第三,实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人*在意短期的眼前利益。譬如,尽管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 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但是化肥农药的残留问题依然严峻,根本原因还是依然有人为了产量而无视污染。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规范引导,协调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就包括乡村人民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此,*和**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严控化肥、农药用量,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域规划管理,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合和村庄绿化美化。推进农村地区分**局的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1.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学习读物 ******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实用性、可*作性强,是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实用指南 本书紧紧围绕乡村绿色发展这一核心内容,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等具体措施和方案。 3.本书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活泼,设有知识链接、典型案例、专家观点、延伸阅读、深度思考等特色板块,趣味性十足,有助于读者理解内容;本书装帧精美,采用特种纸双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