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特色与价值研究
ISBN: 9787218171524
何虹 洪林富 著 何虹,女,生于广州。图书资料馆员、档案专业馆员,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管理学学士(图书馆学专业)、硕士(档案学方向)。长期从事粤剧艺术研究及粤剧专题文献整理,现于广州图书馆从事专藏文献服务。研究领域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戏曲文献学、粤剧艺术研究。 洪林富,男,生于湛江。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粤剧表演和粤剧教育工作。
前 言 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是反映粤剧近代发展情况的重要史料。目前,清末民初粤剧史料的摸查、编纂和影印工作已基本完成,艺术理论和粤剧史研究也已具备丰厚的基础,但基于粤剧古籍、民国文献及其蕴含文化价值的深度整理和研究尚未全面铺开,更多反映广府地方文化特征、人文价值的文献信息亟待整理挖掘。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特色与价值研究,构成了本书的研究课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背景研究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造就了晚清民国粤剧剧目形成、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形成了粤剧剧目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艺术个性。晚清民国时期的粤剧剧目文献承载着这一历史过程,是重要的史证材料。 2.粤剧剧目从模仿传奇、杂剧、昆曲、外江戏,逐渐演变至完全由本地创作、用本地方言演出,经历了较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依据清末至民国编年梳理,可见粤剧剧目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当中有跌宕起伏,也产生不少具有特殊价值的过渡性质的剧目文献,比如书仔戏、总纲戏、未定型舞台剧本等。 (二)编剧家研究与稀见编剧文存 经过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孕育和成长,一批在粤剧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编剧家相继涌现。广东戏剧史上的编剧人物,包括明清剧作家12人,现代剧作家64人,艺人兼编剧11人。本书着重介绍清代广东本地剧作家与粤剧编剧梁廷枏、刘华东、李文茂、邝新华、梁垣三、黄鲁逸、欧博明、 梁启超,以及他们对粤剧编剧创作的影响和作用等;整理“《广州大典·曲类》收晚清民国稀见粤剧编剧家文存”“《广州大典·曲类》收民国时期稀见集体创作粤剧剧目”等表,收录包括徐若呆、向荣(笔名,真名陈卓莹)、缪剑神、麦啸霞等在内的37人的稀见剧目,以及三愚编剧社、粤曲研究社、新剧编曲社、新曲研究社、新世界剧团等机构编印的稀见剧目。 (三)版本研究 1.粤剧文献出现的时间是逐渐形成的,界定标准较模糊。开始是演出外江班带来的中原剧目,版本也与传奇、杂剧等戏本相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又收录了粤剧古腔官话的剧本,后来逐渐演变为完全使用粤剧演出的舞台剧本,并编印为铅印本、泥印本、油印本等版本形式。 2.相较于传统古籍与文学典籍,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的版面风格比较活泼、不拘一格,封皮、内页或卷末附有丰富的广告、刻印牌记等商业元素。在用字和专业提示上常使用较固定的通假字、同音字、异体字、倒置词。《广州大典·曲类》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附荐何文秀》是目前可见最早的粤剧班本。 3.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的文本形态可以分为班本(正班)、新戏桥、幕表(提纲)、总纲戏、书仔戏、合集(总集、选集与别集)、真栏、期刊画报、定型与未定型相结合剧本(过渡本)。 4.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的版本种类可以分为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泥印本、油印本、抄本、翻印(刻)本。 现存粤剧剧目文献领域大部分是刻本、翻印(刻)本、泥印本与铅印本。本研究通过大量具体书例体现每种类型的版本特征。 (四)剧本文学研究 1.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的整体文学样态,按艺术形式分为七种剧目类型:正本戏(整本戏、全本戏)、排场戏;齣(出)头;文人戏;改良戏、文明戏;古尾、天光戏;例戏、神功戏;连台戏(连台本)。 2.《广州大典·曲类》收录的粤剧剧目题材种类非常广泛。根据《广州大典·曲类》戏曲专辑收录的剧目文献,共梳理出15种题材类型:传统历史剧;新编历史剧;武侠题材;新编现代戏、时事戏、时装戏;改编外国戏剧文学作品(电影、小说);民间掌故;神话故事、神怪传奇、阴间题材;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人物;融合古今中外人物、颠倒时空创作的荒诞剧题材;判案剧、案情剧;伦理题材;疯癫傻呆题材;历史人物传记题材或传奇人物故事;以名伶艺名冠名的剧目题材;反面、市井、封建、低俗、淫秽等题材。这些题材均需要审视,加以辨别,并按学术研究、史料参考以及艺术传承等功能进行分类处理。 3.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本的来源极为丰富,据《广州大典·曲类》戏曲专辑收录粤剧剧目梳理统计,具体可分为根据唐明清小说、话本改编,外国电影、戏剧改编,国产电影改编,京剧等其他剧种剧目移植、改编等十三种本事来源。 4.研究抽取《广州大典·曲类》戏曲专辑收录字迹清晰且具有代表性的剧目(31个剧目)进行梳理与题解。这部分是作者从舞台表演艺术的角度,立足于文献的内部特征(题材类型)进行归类,并从戏曲艺术理论的视角出发,提炼剧本的艺术特色,揭示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文献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5.晚清民国粤剧稀见剧目存在真实的瑕疵,也不乏出彩的剧目,可以观知当时整个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剧目审查制度、粤港地区人文风貌以及粤剧创作的真实发展历程。稀见剧目构成了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整理了“《广州大典·曲类》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粤剧稀见剧目目录”(82个剧目),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晚清民国粤剧稀见剧目部分篇目叙录”(16个剧目),概括剧目纲要、文学特色及艺术特征,后列小结,供学界参考。 (五)合集研究 晚清民国粤剧剧目合集分为总集、选集和别集,收录的大部分剧、曲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体例繁多,已具备相当的剧目整理基础。 粤剧剧目总集、选集主要有7种类型:粤剧剧目合集、粤剧名伶首本戏唱段总集、粤剧团剧曲目总集、粤剧唱片公司剧曲目总集、电影粤语名曲总集、粤剧乐谱总集、主题粤剧曲目选集。 晚清民国时期的粤剧剧目别集非常丰富,从个人编剧、名伶个人首本戏、粤剧戏班、唱片公司和单个音乐茶座角度进行编纂。其中优天影剧社、广东儿童教养院儿童粤剧队编印的剧目别集均仅存一种,极具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 (六)文献特色与价值研究 从上述研究中发现,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文献特色鲜明、颇具个性,在我国众多戏曲留存剧目文献中独树一帜,价值颇高。 1.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的特色。 (1)体现粤剧剧本创作风格锐意革新和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 当中大量吸收传统民间故事、西方文化和外来剧种优秀成果,形成了包罗万象的剧目风貌。一批创作剧目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排了一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剧目成果。民国时期的粤剧创作对人性刻画细致入微、贴近生活。部分新创历史剧、现代戏剧目,注意关注社态民情,并作出明确的道德价值指引。一些编剧在新编历史剧中引入具有现代特征的新词汇和新观念。上述种种塑造了粤剧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 (2)反映粤剧编剧体制和编创方式与时俱进。 粤剧关目、场次、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粤剧的编剧体例分成实践性剧本和案头剧本两种发展体系。剧本的编创方式除根据本事来源和时事改编外,还依靠“开戏”“度桥写戏”“度桥写人”与适当留白(包括唱腔、表演设计留白与某个场景的全部留白)等方法。同时编剧的编创组织方式也各具特点,包括独立编撰、合作编剧、演员与编剧合作开戏、集体创作或个人创作、集体参订。 (3)体现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粤剧声腔音乐变革之路。 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附荐何文秀》在一场戏的梆子唱腔中出现“二王首板”,初现梆黄合流。粤剧不同时期的剧本、合集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唱腔音乐记谱方式,包括工尺谱、工尺谱加叮板、中西乐谱(简谱与工尺谱)对照、琴谱等。又在唱腔设计中大胆引入时代曲和外国民歌,体现了勇于突破的思维魄力。《白金龙》剧本中还记载了新创造小曲唱法以及对乐器创新改革的文字提示。《家公娶新妇》(泥印本)则采用京锣鼓开场,体现了吸收中外乐器所长、为剧情服务不拘一格的革新精神。民国后期,小曲创作与广东音乐崛起,小曲的大量应用成为粤剧剧本创作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清末民初粤剧班本中,可见广泛吸收外来声腔和民间小调的提示,包括西皮调、鲜花调、河调、江西调(弋阳腔)等,成为粤剧唱腔发展的重要史证材料。20世纪40年代后期粤剧首先兴起的主题曲风靡一时,剧本中记载的各类主题曲唱段是粤剧声腔艺术流派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粤剧刻本、泥印本、油印本、铅印本,都可以发现一些专腔原曲全本或者南音专腔唱段,可以为粤剧专腔研究和二度创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4)保留粤剧古腔、语文风格和特色念白艺术。 清末粤剧班本中完整保留古腔官话的唱词、停顿、节奏和表达,对于粤剧古腔官话的研究、传承和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晚清民国粤剧剧本中丰富的韵白、白榄等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粤语音韵,是珍贵的粤语音韵学宝库。广州及粤籍华侨聚居地流行的民间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外来语、西方文化专用语等被写入剧本,对该时期广州话词汇研究起史料佐证和参考作用。粤剧刻本、泥印本中常见大量通假字、倒装词和异体字,通常有较固定的使用组合,读者易于分辨。民国时期粤剧剧本中各种口古、白榄段落丰富、创意精彩,全面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粤人社会语言风貌,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 (5)记载已消失的粤剧行当和濒临失传的表演程式。 在研究整理《广州大典·曲类》剧目过程中,发现大量已消失的粤剧行当,如集(杂)、铁(贴)旦、总生、公脚、婆脚、外、末、净等。也可见濒临失传的粤剧表演程式,如“手桥”(南派对打)以及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跳京架”和“打北派”等表演提示,可见粤剧开放包容的特征。 (6)记录粤剧各时期句读特色和点板样例。 晚清民国时期的粤剧剧本反映了句读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过程,并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单圈”和“孖圈”的使用等。点板符号是早期粤剧唱腔结构的一种通用标识符号。清刻本中经常出现“、”“。”“。。”“○”“△”“匕匕”“<”“S”等符号,每一种符号都代表不同的点板意义。 (7)反映粤剧剧目文献的版本刻印与存佚情况。 粤剧总纲戏出现后,粤剧提纲戏的“排场”元素在剧本中依旧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出现定型剧本与未定型剧本相结合的过渡形态剧本。晚清民国时期,同一个粤剧剧目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改编排演,同书异本的情况较为普遍。此外,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文献的主要刊刻机构众多,涉及地域广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州大典·曲类》戏曲专辑收录的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存在部分散佚的情况,散佚程度不尽相同,有些缺部分场次,有些缺上集或下集,有的缺结尾和闭幕提示,有的全本戏仅剩二本、三本,可以成为文献辑佚的线索。 (8)蕴含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人文气息。 清末民初,粤剧名伶首本戏出现,剧名以某某首本冠名或者在剧名前冠以名伶姓名,标志着粤剧名伶文化兴起。名角制的确立,是戏班、剧团吸引票房并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由此推动了粤剧剧目创作因人写戏的风潮,使这一时期的粤剧剧本呈现出浓郁的以名伶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气息。20世纪30年代,粤剧专业编剧的作用与地位提升,影响了粤剧事业的发展方向。民国时期粤剧剧目的思想内容与人物塑造、唱腔设计等都能恰当地体现某位名伶的表演艺术风格,是见证粤剧表演风格及流派形成初期的重要文本。有专门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典故和本土名人轶事的粤剧剧目,如《伦文叙卖菜》《天上玉麒麟》《疍家妹卖生果》等,记载了丰富的地方人文史料。 (9)合集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和剧目整理基础。 晚清民国时期的粤剧合集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时期的广州社会风貌与意识形态,具备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和合集剧目整理基础。合集目录编排体例丰富,当中的序言、文章、介绍、广告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反映了变革时期各阶段的文化走向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集目录中名伶剧照、首本戏的归类等,对于系统挖掘、整理名伶艺术史资料与首本戏具有基础史料价值。 2.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的价值。 (1)粤剧剧目编剧风格与改良思想的研究范本。 《广州大典·曲类》全文影印剧本是粤剧编剧创作风格论的研究范本。晚清民国时期的粤剧编剧风格大致可分为古典风格、精于度桥、浪漫主义和移植改编4种类型。晚清民国粤剧剧本是粤剧剧目改良与变革的研究范本,编剧思想体现在改良剧目的立意和构思中,具体表现为变革的原则和改良的方法。 (2)粤剧声腔来源及引入本地歌谣小曲流行音乐的例证。 清末粤剧剧目收录西秦腔唱段,清末粤剧刻本中有明确记载“西秦唱”的提示,可证西秦戏与粤剧的紧密关系。清末本地歌谣引入粤剧剧目,粤剧班本记载引入广东本地俗曲的时间也可以得到文献验证。民国时期,粤剧乐队开始引入喉管等西方乐器,经过实践留用了一些固定的西方乐器,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粤剧音乐的独特风貌。民国时期粤剧泥印本中可见编剧家大胆引入流行音乐(如电影主题曲)和外国民歌,在剧本的音乐创作和乐器使用方面体现了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真实体现了粤剧海纳百川的艺术个性,对于今天粤剧音乐创作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3)粤剧古腔、专腔、念白艺术与广州话音韵抢救整理的基础。 《广州大典·曲类》收录清末时期的古腔剧本完整保留了大量古腔官话、西秦腔和专腔唱段,尤其是刻本中关于粤剧古腔拉腔、断句等提示、点板符号的记录非常完整,对于清末粤剧古腔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文献中出现的古词语、新词语、成语、口头语以及广州话方言俗语、惯用语的搜集、整理与活化使用,可以系统整理、抢救广州方言俗语,还可以对当下的粤剧编剧创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民国粤剧剧本中对曲牌唱腔的破格创作,形成新腔的唱段,对于今天粤剧编剧也有实用价值。晚清民国粤剧剧本介口提示中印有曲牌名,可根据曲牌每个唱句的字数或曲词平仄,归纳广州话的音韵规律,从广州话音韵的演变开展比较研究,引申出不同时期广州话音韵之间的关系,形成广州话合韵的范本。现存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中存有大量白榄唱段,为留存这一珍贵民间艺术立下功绩。晚清民国时期的粤剧剧目文献中以白榄等民间俗曲的抢救整理,可以作为研究项目系统开展,加以探讨。 (4)粤剧剧目文献刻印、流播、存佚与考辨的依据。 《广州大典·曲类》收录刻本所列的书坊名称,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时期各地开展粤剧坊刻、刊印事业的历史情况与发展轨迹,在版本形式、用途和呈现方式方面记载了粤剧剧目文献的历史源流与出版情况。本书根据单行本和合集分别列表,整理相关刻印机构的详尽史料信息,可供粤剧剧目文献刻印史研究参考。根据《广州大典·曲类》剧目收藏馆信息整理,也可以发现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的流播情况。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上的藏馆收藏章、个人钤印、批注签名、手迹等具体反映了该文献的传播史、收藏史与改编史,增进了古典文献学、粤剧发展史以及流散海外史籍文献的研究。通过粤剧剧本版本、卷端、书名页、序、书名定冠词等可考辨粤剧剧目文献的版本情况和艺术种类。对粤剧剧本各个历史时期版本的考辨,间接成为粤剧剧目创作发展史的研究基础。不同文本的外部特征具体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粤剧剧本的版本特征,也成为粤剧剧本版本研究的直接史料。 (5)粤剧编剧撰曲班社文存与名伶首本。 剧本的影印面世,丰富了晚清民国时期粤剧编剧家的现有文存,为编剧人物及其创作风格研究增添了具体史料,弥足珍贵。《广州大典·曲类》剧目单行本、合集收录了一批民国时期重要的名伶首本戏和粤剧班社所编演的剧目文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与历史价值。 (6)晚清民国社会生态与地方人文风貌之史料。 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了一批移风易俗、激励爱国为宗旨的新剧。如《温生才》《火烧大沙头》等,反映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的社会风俗和社态民情。民国粤剧泥印本反映出社会制度与演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需要接受国民政府的审查和管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行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真实反映了粤剧在制度审查与改革要求夹缝中努力求生存的历史状态。《广州大典·曲类》收录的粤剧剧本封面经常出现版权保护字样和标志,反映民国时期省港粤剧戏班之间的激烈竞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 (7)粤剧非遗传承和舞台实践应用的指南。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本保留的提纲戏元素为活化运用粤剧传统排场、南派武功技艺等提供了操作依据。粤剧泥印本中的介口包含大量舞台提示、场景设置、排场线索、武打设计、口古、口白和曲自度部分,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所蕴含的艺术价值,遵循剧本中的艺术提示和线索,在更多同时期粤剧剧本范围内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与整理,对于表演艺术流派的生成轨迹,以及粤剧活态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粤剧剧本中关于舞美灯光等技术的记载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创新性和震撼力。在高度成熟的粤剧泥印剧本中,则详尽讲述场景和舞美的使用方式及其历史背景,可为当代粤剧舞美实践提供借鉴。 因研究水平和研究时间所限,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的内部特征有待进一步归类甄别。研究过程中,部分剧目未能还原文献信息的全貌,有待学界进一步拓展,搜集与之相关的历年戏曲评论、参考资料等。希望通过多方史料辨证,进一步还原和判别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各方面的价值。 本书研究观点未必准确,在各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发掘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本书是《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特色与价值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做了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文献资料丰富,见解独到。作为一部专题文献研究著作,为戏曲文献学、粤剧艺术学和当今的粤剧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