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6~9岁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
ISBN: 9787553967455
严虎 医学博士,CCTV1《挑战不可能》节目年度挑战王候选人,国内知名心理医生,从事精神心理相关工作十余年,工于绘画心理技术,目前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包括《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绘画读心术》《儿童心理画》《陪孩子成长:绘画让你更了解孩子》《家长心理学入门》《解析焦虑》等,为国内多家电视台及报刊媒体特邀心理专家和专栏心理作家。
第一章第二节 6~9岁儿童的绘画特点 6岁儿童绘画特点 把事物按顺序整齐排列 从4岁6个月开始到5岁左右,是孩子进入“感觉写实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孩子画中的事物像商品目录一样杂乱无章地罗列着。发展较早的孩子,在5岁6个月后开始画基底线,给事物建立秩序,形成了二维空间并列排列的表达方式。 图1-2-1 6岁孩子的作品《房子》 【画面描述】这是我们家小区,那里有很多房子,我们家就在这里数起的第二栋里面。 透视画法 他们可能会画出物体内部的东西,比如动物肚子里的东西,透过墙体看到的房屋里的摆设;也可能会画一个物体后面的东西,比如桌子后面的人。 图1-2-2 “X光画法” 【画面描述】爸爸一个人看电视,我和妈妈在另一间房。 图案纹饰 培养6岁孩子的绘画能力时,不可忽视的是图案纹饰的绘画。这种把事物抽象化、图案化的能力是书面语言文字的基础。 图1-2-3 《我和妈妈去郊游》 【画面描述】今天天气真好!我和妈妈在公园里看到了好多花蝴 蝶!好漂亮呀! 7~9岁儿童的人像画特点 在7~9岁阶段,儿童的绘画集中于人像画,这反映了儿童社会心理的成长。儿童的人像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些儿童会画衣服。这个阶段也会出现家庭成员画,这体现了儿童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接受和重视孩子们“描绘”出的关于自己、家庭及环境的事情,我们能从绘画中学会理解和解释“儿童语言”。 表1-2-1 儿童绘画特点 发展阶段 年 龄 绘 画 特 点 图像阶段 四五岁至7岁 ①“解读”图形所代表的意义 ②基本人物形象——“蝌蚪人” ③开始描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人像画阶段 七至九岁 ①集中于画人像 ②透明法或“X光线画法” ③所画对象之间有了关系,并用基线表示 ④在大小上对形象进行夸张 7~8岁儿童绘画特点 能从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 7岁儿童已经不再像6岁儿童那样把世界以上下左右的方式表现在二维平面上,而是发展出能够表现有进深的三维空间表达方式。另外,7岁的孩子已经不再把各种事物排列在基底线,而逐渐用地平线或水平线替代。 开始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 孩子从8岁左右开始画人物的侧面像,也会开始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 图1-2-4 8岁孩子的画 【画面描述】这是我的爸爸,他总是很搞笑,每天都会逗我笑。 9岁儿童绘画特点 在绘画方面,9岁是儿童迈向成人阶段的第一步。9岁以后的儿童在画画时开始向写实方向转化,并且开始关心自己作品的好坏,有时会否定过去自己画过的画,逐渐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 图1-2-5 9岁男孩的画 【画面描述】这是我和弟弟还有爷爷放学后一起放风筝,那里有好多小鸟跟我们一起玩,我们都好开心的。 第三章第一节 6~9岁儿童的“心理雷区”(一) 缺乏学习兴趣:父母陪读成依赖 【事例简述】 在幼儿园时,小宁一直被老师夸赞聪明。可自从上了小学,入学已经三个星期了,妈妈总感觉他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每次妈妈去接小宁放学,问他在学校都学了什么,小宁总是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晚上写家庭作业时,经常忘记作业内容;即使在写作业,也是心不在焉、磨磨蹭蹭的。妈妈每天陪着小宁做作业,嘴里碎碎叨叨地责备孩子,自己都觉得烦了。 【儿童行为心理解读】 与小学相比,幼儿园更注重在游戏中开阔眼界;而上了小学,孩子就得自己直面抽象的知识了。对很多孩子来说,这一变化来得太快,他们无法在短时间里适应。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通常孩子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孩子没有养成学习习惯 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学习”主要来自游戏,更多的时间都在玩,对小学“学习”没有任何概念。一旦教学脱离了游戏,有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现在并不是在学习,也就不会主动学习了。 孩子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幼儿园阶段,很少有老师会直接采用小学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孩子对分数、成绩都很模糊。但是到了一年级,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孩子仍然不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也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了。 家长没有做出正确引导 在孩子快要上小学时,有些家长并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学习引导,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学习有多重要……家长疏于引导,孩子也就缺少了对学习的认知。 【育儿支招】 看到孩子不想学习,家长采用逼迫、哄骗、催促等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关键,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向往 比如,告诉孩子,上学究竟是怎么回事;带孩子到书店选购课外书,教他如何正确使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增加好感度。 让孩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具 比如,学习用具的准备跟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课本和学习用具,就会对第二天的课堂产生向往,慢慢地就不会再讨厌学习了。 让孩子讲讲学校里发生的故事 比如,每天放学回来,家长可以让孩子讲讲,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班里有哪些有趣的见闻、课堂上出现了什么小插曲……这时候,孩子往往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说。当家长对孩子所说的事情做出回应时,他便会对第二天的学校生活充满期待。 第四章 6~9岁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6~9岁的儿童正处于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习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由象征思维、表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儿童反映在绘画方面的特点是由几何线条的图式开始转向自然描绘的写实阶段,对画面的描绘也从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生活到逐渐增加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在这个阶段的儿童绘画中,家长要根据儿童的绘画主题、绘画特点去引导儿童,最大程度地发挥儿童在绘画中各方面的表现。 第一节 绘画作品的分析 6~9岁儿童绘画的主题有人物画、房树人画、随意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绘画的主题内容会越来越丰富,画面描绘也逐渐细致,并开始追求画面中的美感。本节将通过逐一介绍6~9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特点,分析画中内容的象征意义,帮助家长、老师更好地从儿童绘画中读懂儿童的心理。 解读人物 6~9岁儿童人物像的内容主要以自己或者朋友、同学、家人为主。6岁的儿童正处于儿童绘画的图像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根据知觉到的形状与已知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去命名图形,解释形状;7~9岁的儿童正处于儿童绘画的人像画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对人物像的五官会画得越来越清晰,有些儿童也会给人物像画上衣服,画面内容会出现家庭成员画,有助于了解儿童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人物画随年龄增长而演变 6岁孩子在画人物时,头与身体的比例是不协调的,通常会头小身子大,或者头大身子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物的身体比例逐渐协调。6岁左右的儿童人物画内容主要是自己想象中的人物,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等。7~9岁的儿童人物像内容逐渐转变成自己、兄弟姐妹、父母、同学、朋友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关注周围和自己相关的人,人物画的内容也逐渐和自己的身边人相关。 图4-1-1 6岁男孩的人物像《一家三口》 【画面描述】从左至右依次是爸爸、自己和妈妈。画中三个人物都是用两个点表示眼睛,嘴巴画得特别大,人物的表情都是一样的,人物的身体用长方形表示,四肢用单线条表示。在这幅画中,画者处在爸爸、妈妈中间,爸爸在三个人物中最大。孩子通过图形的大小、颜色区别家庭成员的角色。在对绘画心理的研究中发现,画中人物像哪个画得最大,表明这个人物在画者的心目中更重要的。 图4-1-2 7岁女孩的自画像《可爱的我》 【画面描述】从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来看,7岁的孩子正处于儿童绘画发展的人像画阶段。孩子到7岁时,其人像画的头部一般会画出具体的特征,如嘴巴、鼻子、眼睛和一些头发。有些孩子会画衣服。在这幅画中,这个7岁女孩对五官的描绘、人物的表情、人物的服饰等都有了比较细致的描绘。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7岁女孩给自己的眼睛画上了眼睫毛,在自己的胸前画了一朵花,还画了一条裙子,可以看出这个小女孩还是比较爱美的,比较在乎外在的形象。 图4-1-3 8岁女孩的自画像 【画面描述】8岁正处于儿童绘画的人物像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开始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在这幅人物像中,我们看到人物不但五官清晰,人物的头型、穿着和姿势还被描绘得非常细致,人物也被涂上了颜色,整幅画看上去非常自然、漂亮。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画画时,不仅追求画得像,还追求画得美。画者在画完人物以后,在人物下方画上了草,可见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人物像所处的环境了。 图4-1-4 9岁男孩画的《我和我的好朋友》 【画面描述】9岁正处于儿童绘画中的现实主义表现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会优先考虑同伴关系,因而罗恩菲尓德也将这个阶段称为“同伴期”。这时他们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开始考虑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作品经常会反映出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同伴、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在这幅画中,人物像比较大,对4个人物的五官都描绘得非常清晰,衣服上还有花纹。 人物画可能代表的含义 头部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画头部和身体的比例越来越协调。 头大 比较自信。 头小 对自己有一些自卑。 眼睛大 爱美,比较关注外在的环境。 比较小的眼睛 比较关注自我。 头发 女孩子画的居多;对头发仔细描绘,代表爱美的倾向。 耳朵 很大,代表求知欲强。 嘴巴 大嘴巴,代表善于交流和沟通。 没有画嘴 可能缺乏交流,人际相处不够好。 龇牙咧嘴 好斗。 口袋和纽扣 依赖感的表现。 关于人物像的象征意义,请在孩子的叙述中进一步了解,并根据与孩子交流的情况来判断。 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与其心理发展过程是同步的、相互印证的。 儿童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儿童心理世界的“认知地图”。 通过绘画心理分析去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帮助孩子释放不良情绪,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作为成人的你,是如何看待儿童绘画的?如果你仅把它视为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那么则忽略了绘画的另一个重要功能: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尚不足以自如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绘画就是孩子的“第三种语言”。要读懂孩子的画,不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怎么行! ·本书介绍了6~9岁儿童心理发展与绘画发展的关系; ·从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等角度,让读者了解6~9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总结了该年龄段儿童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惑及解决对策。 ·通过对大量案例进行示范解读,带领读者走进绘画心理分析的世界,去判别孩子的气质、疏导孩子的情绪、规范孩子的行为。 ·真诚的鼓励:不但要呵护孩子的绘画热情,鼓励孩子勤于创作,读者自己也要亲身实践,尝试用提问和互动的方式从作品中去解读孩子的心理,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 ·善意的提醒:对儿童绘画解读的过程必须建立在提升亲子关系质量这一方向上,而不要局限于对单个绘画元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