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国学大师点评中国历史人物

苏东坡/国学大师点评中国历史人物
作者: 孙毓修|译者:姚青锋
出版社: 花山文艺
原售价: 22.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苏东坡/国学大师点评中国历史人物
ISBN: 97875511383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苏轼的墓志铭和《苏轼传》都记载了苏轼撰有 《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 五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现在通行 的《七集》本比记载多出了《应诏集》十卷,《续 集》十二卷,《和陶诗》则在续集中,没有另外刊 行。经考察,宋代刊刻的卷集《南行集》《坡梁集 》《钱塘集》《超然集》《黄楼集》《眉山集》《 武功集》《雪堂集》《黄冈集》《仇池集》《昆陵 集》《兰台集》《真一集》《岷精集》《搂庭集》 《百斛明珠集》《玉局集》《海上老人集》《东坡 前集、后集》《东坡备成集》《类聚东坡集》《东 坡大全集》《东坡遗编》等名目,都是在苏轼生前 刊刻的,崇宁初年奉皇帝的诏令毁去了苏轼所有作 品的刊刻底版。苏轼的诗词文章在宋朝有很多注释 者,现今只有王十朋、施宿、郎晔所作的注释本还 流传于世,其余注本都已经遗失了。清朝朱从延、 查慎行、翁方纲、冯应榴、王文诰都有补注。 有的人认为苏轼是禅学的宗师,其实不然,他 文集中的《议学校贡举书》一文极力驳斥士大夫钻 研佛道学说的不当行为,等到他因为无法与红尘俗 世同流合污而失意时,才开始和佛家弟子来往,像 他自己说的那样:“在垂暮之年,这饱经忧患的最 后日子,我才开始学习佛法。” 王士祯的诗中说:“庆历文章宰相才,晚为孟 博亦堪哀。淋漓大笔千秋在,字字华严法界来。” 这是因为苏轼的文章如同无穷无尽的泉水,随时随 地喷涌而出.如同《华严经》中依据“性心”而谈 论事物,可以包罗万象,穷尽万物,法界事理,开 遮涌现,没有门庭、墙壁,没有分别和选择,世俗 的文字到了苏轼笔下已被扫荡得毫无纤尘,又哪里 需要窥探这些文章的深浅.评价它们的工整和拙劣 呢?苏轼在文章中虽然曾严厉批评过佛教的教义,但 是他的文章却又深得《华严经》的精髓。 苏轼自幼喜欢书法,到晚年时还孜孜不倦,他 自称书法比不上晋代的王羲之等人,但和唐代的褚 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或许可以比上一比 。黄庭坚评论说:“东坡的书法,字形温和柔润, 没有一点俗气。现在号称长于书法的几大家,虽然 都取法古人,各有所长,但是说到苏东坡独有的浑 然天成、笔力圆润、气韵生动这些长处,就算拿褚 、薛、颜、柳四大家所有的长处来换,也是换不来 的。”(宋人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四 大书法家。) 苏轼所画的墨竹、树木、园林假山都颇有韵致 ,邓公寿说:“苏轼名气大气节高,从古至今,广 为传颂。他在践行仁义道德之余,潜心进行艺术创 作,他所创作的墨竹,完全得到了文与可的真传。 运腕用笔沉着有力,画风清秀脱俗,画中高尚的风 格和气节、凌厉的气势,扑面而来,使人不由自主 地沉浸其中,这恐怕已超出文与可所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