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0.80
折扣购买: 歌海广西
ISBN: 9787540789961
王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副教授,著有《东方神话经典》《西方神话经典》《中国民俗文化》《民俗学概论》等。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民俗典》副主编,《口头民俗分典》主编。
广西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民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汉代时期,刘向《说苑》中就记录了流传于西南地区的一首情歌——《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讲的是楚王母弟鄂君子泛舟河中,越地的少女为其摇船,用越地的语言唱了这首歌,表达了自己对鄂君子的爱慕之情。宋陈骙《文则》卷下认为:“越人拥楫之歌,上体绸缪之意。鄂君与越同舟,越人拥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得与搴舟水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此与绸缪诗言‘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同也。”[ ]可见,广西民歌在中国歌谣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明清时代许多学者如杨慎、屈大均、李调元等都搜集整理过广西各地的歌谣。 建国之后,随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民间文艺,包括歌谣的征集和采集活动广泛展开。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征集到了大量的歌谣,并通过整理和筛选,出版了《陕北民歌选》[ 何其芳、张松如选辑《陕北民歌选》,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信天游选》[ 严辰《信天游选》,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东蒙民歌选》[ 安波、许直合编《东蒙民歌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爬山歌选》[ 韩燕如《爬山歌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青海民歌选》[ 纪叶《青海民歌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等。1958年,民间歌谣的征集活动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的一个重要推动作用是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谈话: 我想搞一点新的民歌,对立统一。请各位同志负个责任,回去以后搜集一点民歌。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成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3《文学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5页。]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社论说: 根据最近的消息,已经有不少地方在进行这项工作。他们收集民歌的方法是通过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把民歌记录下来,分类整理,这比我们历史上任何时期收集民歌的方法都要完善得多了。有些县已经编出了一些民歌集子。看来,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各地领导机关相当的重视,已经完全有条件可以大规模地进行。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它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人民日报社论选辑》(2),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8年,第117页。] 社论还提到了当时已经整理出版的各种的长诗短歌,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撒尼族的《阿诗玛》,苗族的《古歌》,傣族的《召树屯》,蒙古族的《爬山歌》,回族的《花儿》,僮族的《欢》等等,指出要同时“发掘尚有踪迹可寻的历代口传至今的歌谣宝藏,使它们不致再消失”。[ 《人民日报社论选辑》(2),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8年,第119页。] 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谣选集陆续出版,《傣族古歌谣》[ 《傣族古歌谣》,岩温扁、岩林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藏族民歌选》[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文教研室,藏族文学小组?编《藏族民歌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瑶族民歌选》[ 苏胜兴《瑶族民歌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等,每一个少数民族,如侗族,哈萨克族,布依族,白族,纳西族,苗族,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族等都出版了自己民族的歌谣集。随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展开,许多地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歌搜集整理工作,广西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最早完成歌谣搜集、整理工作的省份。 与歌谣搜集、整理工作成果丰富相比,歌谣选集的出版情况相对薄弱,存在如下问题:首先,资料性的出版,即将采集的歌谣不加甄别,一并收入,如广西歌谣各县的县卷本,这样的歌谣集只可供研究使用,无法推广、普及和欣赏。其次,总集式的出版,求全、求完整,因此,将上千种歌谣,包括几千行的长篇史诗与到几行的儿歌编在一起,成书厚重,也不便于阅读和欣赏。第三,按民族出版。许多歌谣集是按民族出版的,因此,这些歌谣集只能反映部分民族的歌谣传统,我们无法对广西歌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这部广西歌谣选集中,我们通过对各种歌谣材料,包括广西歌谣各县卷本,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采风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油印本、未刊行本,以及广西歌谣已出版发行的各种歌谣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精选出了广西各个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歌谣篇目和歌谣选段,希望读者能对广西各民族歌谣有个全面的认识。 本书的编排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民歌的分类说法不一,一直是歌谣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周作人主张将民歌分为如下六类: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包括事物歌和游戏歌。[ 周作人《歌谣》,见钟敬文的《歌谣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4-35页。]顾颉刚主张将民歌分为如下五类:儿童的歌、乡村妇女的歌、闺阁妇女的歌、男子的歌和杂歌。[ 顾颉刚《吴歌甲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1926年。]当代学者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对歌谣的分类如下:[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1.劳动歌 2.仪式歌:1)诀术歌,2)节令歌,3)礼俗歌,4)祀典歌 3.时政歌 4.生活歌:1)农民生活歌,2)妇女生活歌,3)新生活歌 5.情歌 6.儿歌:1)游戏儿歌,2)教诲儿歌,3)绕口令 综合各家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交叉重复、概念边界不清等。我们的原则是从歌谣材料出发,通过对歌谣材料的梳理,结合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理念,将歌谣分为九类,即神话、传说歌谣,故事歌谣,谶语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风俗歌谣,抒情歌谣,游仙歌谣和童谣。这种全新分类方式不仅可以涵盖绝大部分的歌谣材料,而且具有实操性,基本可以将所有的歌谣纳入到此概念体系当中,也便于读者阅读欣赏。广西歌谣中,除了游仙歌谣、谶语歌谣外,其他歌谣的资源都非常丰富,我们希望这个选本能让读者不仅感受到广西歌谣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对广西歌谣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所认识。 《歌海广西》此次对广西民歌的整理出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本项目是由北京大学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专业的老师担纲,他们的学术理论素养与眼界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团队或其他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 其次,此次《歌海广西》在搜集整理资料时,站位高远,可谓是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一一甄别。说到广泛,此次整理出版收录了广西歌谣各县卷本,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采风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油印本、未刊行本等以往从未使用的材料。然而各县卷本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民歌文化,主编一一进行了文学性、艺术性的甄别,确保所收录作品的质量,更好地吸引读者,且避免成书过于厚重。在编排方式上,主编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有效避免了以往的将几千行的长篇史诗与短短几行的儿歌混杂在一起的现象,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提高阅读效率。 最后,打破按民族分卷出版的传统,有利于读者对广西各民族民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