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兵法

邓小平兵法
作者: 古越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邓小平兵法
ISBN: 9787512633049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1904年8月22日,在中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 坊村一个“邓家老院 子”,诞生了一代伟人——邓小平。 广安,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城镇, 意有“地枕巴山,城环 渝水,东岭茶铁之乡,西溪鱼虾之出”的美誉。它位 于渠江中下游,紧依华 莹山麓,丘峦纵横,延绵起伏。这里气候温湿,雨量 充沛,土地肥沃,是四 川东北部的主要粮产区,尤其盛产玉米,故有“金广 安”之称。 出了广安城北洗脚溪,沿山而上向北约10公里, 就到了协兴场。自清 朝同治年间以后,这里便成为一个有近百户人家的小 场镇。距协兴场约1公 里的牌坊村,有一座宽敞的农家三合院,邓小平就诞 生在这个富裕的农家院 落之中。 这里虽然地属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 ”——四川,但由于不 通火车,在靠船做交通工具的岁月里,广安显得有些 闭塞和落后,包围在一 种山野村民的文化氛围之中。不过,邓家居住的乡村 风景秀丽。一座宽敞、 白色、坐北朝南的马蹄形宅院,周围竹林茂密,翠绿 欲滴;青瓦屋顶,绿苔 斑斑;泥抹粉墙,水痕隐隐。院子周围是水田和坡地 ,种满了水稻、玉米等 农作物,田边地头还种植有桑树和核桃,好一片和谐 、富裕的田园风光。邓 小平在这里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幼年的邓小平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之中。邓小 平的祖上,曾是书香门 第,乾隆年间出过一个进士,晋翰林院授以编修、大 理寺正卿等职。到了邓 小平的父亲邓绍昌这一辈,虽赶上兵荒马乱的年月, 但靠俭朴和勤劳,建起 了十几亩地的家业,还间断地从事一些酿酒、粉坊和 缓丝生意;他上过新式 学堂,有时还到协兴场新式小学堂去教书,做过县上 的团练局长;他仗义减 财,乐善好施,主持正义,愿意为贫穷人打抱不平, 在当地很有名气。 但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加上对子女又过于严厉, 幼年的邓小平是在母亲 谈氏身边逐渐长大懂事的。母亲是一位情操高尚、勤 劳俭朴的中国农村妇女, 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她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对婆 母百般孝顺,关心备至, 对子女悉心照顾,严格要求。对穷苦人,她有着一种 朴素的同情感和仁爱心, 总是想法去周济照顾那些贫苦的乡邻,深受远近乡亲 的称赞。母亲的这些美 德对少年邓小平有着很大的影响。 童年时期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大概是父母望子 成龙,他5岁入私塾发 蒙,教书先生说“先圣”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 ,给他改名邓希贤。邓 小平7岁转入新式小学,11岁考入广安县的高等小学 ,14岁高小毕业,考 入广安县中学。邓小平资质聪明,活泼顽皮,胆识过 人,不信邪;学习刻苦, 而且肯吃苦,热爱劳动,在家里是个备受父母疼爱的 好儿子,在学校是个勤 奋用功的好学生。 邓小平的童年、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大变革、大 动乱的年代。晚清政府 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百姓的 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广安,大小军阀,你争我夺,打来打去,老百 姓最遭殃。 大乱之后出大治,黑暗之后便黎明,绝境之后必有 变革复兴。1911年的 辛亥革命,四川人民爆发了“保路运动”,1919年反 帝反封建的“五四”爱 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变,也波及了广安,邓小平开始 接受了一些爱国主义的 启蒙教育。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一些志士仁人倡导的 留洋运动达到高潮。当 时,法国是比较先进的欧洲国家,蔡元培、吴玉章等 人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 俭学预备学会,并很快影响到全国。1918年,重庆商 会会长汪云松在重庆夫 子祠开办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1919年秋,望子成龙的父亲送邓小平考入重庆勤 工俭学预备学校,为他 选择了留洋的路。第二年8月27日,刚过完16岁生日 的邓小平,与留法预 备学校毕业的80余名川东子弟一起离开重庆,尔后在 上海乘法国邮轮“盎 特莱蓬”号,前往异国他乡探求科学救国、工业救国 之路。这一决定,影响 了邓小平一生的命运。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