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经验研究
ISBN: 9787521215793
王春林(1966—),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说评论》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六、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先后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当代文坛》《扬子江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百余万字。出版有个人专著及批评文集《话语、历史与意识形态》《思想在人生边上》《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多声部的文学交响》《新世纪长篇小说风景》《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贾平凹<古炉>论》《乡村书写与区域文学经验》《不知天集》《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3—2014)》《新世纪长篇小说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5—2016)》《文化人格与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王蒙论》《文学对话录》《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7—2018)》等。 曾先后获得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9届、第15届优秀成果奖,山西新世纪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人文社科奖等奖项。
导 论 文学与学术界迄今为止都没有能够形成为公众所普遍认可的关于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概念解说,但对于这一文体重要性的认识,却可以说是一种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关于长篇小说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里,我更愿意引用苏联文学理论家波斯彼洛夫的精辟见解。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波斯彼洛夫是在与短篇故事的比较过程中,来凸显长篇小说特征的:“短篇故事是关于作品人物生活中的某个意外地得到解决的事件的叙述,而长篇小说从发展的趋向说乃是一部某个人(或一些个人)的个性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冲突的完整的发展史。”“总之,长篇小说乃是这样一种叙事作品,(无论它们的叙事形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的主要主人公(或主要主人公们)通过自己相当长的一段生活经历,显示出自己的社会性格的发展,这种性格发展是由于主人公的利益与他的社会处境和社会生活的某些常规发生矛盾所造成的。这就是长篇小说性体裁的作品的内容方面。”按照波斯彼洛夫的进一步考察,欧洲的长篇小说最起码先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一种型式是冒险题材长篇小说,后期的则是有中心情节的长篇小说。“在这类小说(指后一类)的情节中,贯穿着一个统一的冲突,它有时是简单的,有时是复杂而多线索的,但总是集中在某种一定的,常常是很狭小的时空范围之内。”“有中心情节的长篇小说的作者们对人的性格的认识要深刻和复杂得多。他们力求在自己的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中,多少明确地揭示出人物的思想信念,他们在行动和态度上所依据的原则。因此有中心情节的长篇小说,无论过去或现在,通常总是建筑在主要主人公之间的思想和道德的对比的基础上,建筑在由此而产生的冲突的基础上。”两相比较,一个可信的结论就是,后者也即具有中心情节的长篇小说,很明显要比前者也即那些冒险题材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方面有着更高的成熟度。正因为如此,所以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愈是会有更多的作家趋向于后一类型长篇小说的创作:“后来,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文学中,各国、主要是欧洲各国的最著名的大作家都写‘有中心情节’的长篇小说。他们主要采用小说(广义的意思)的体裁形式,有时也用长诗体形式。这些长篇小说的题材开掘得更深了,情节线索,主要的和从属的,铺展得更复杂了,它们常常成了某些时期的民族生活的艺术‘百科全书’,在这方面完全可以与‘风俗描写’体裁最著名的巨作相媲美。”在进行了以上论述后,波斯彼洛夫的结论性观点是:“长篇小说是在与它同一组的所有体裁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一种体裁,因此这种体裁可以称之谓长篇小说性体裁。”尽管说波斯彼洛夫的观点也难称完备,但他关于长篇小说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却还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也因此,我们更多地愿意在他的这个层面上来理解使用长篇小说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