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9.90
折扣购买: 国宝中的历史密码(清代 & 两岸故宫卷)
ISBN: 9787505731080
康熙福字碑:天下第一福字 恭王府有一处将福与蝠巧妙融为一体的建筑,名叫“滴翠岩”。山下正 中有一个秘云洞,洞内石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镌刻一个草书“福”字 ,苍劲有力,气势非凡。字的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故名康熙福 字碑。 康熙福字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字”,它也是恭王府花园的镇园之宝, 有“洞天福地”和“福照全园”的寓意。更奇妙的是,在康熙皇帝御笔书写 的“福字碑”周围,又有众多的蝙蝠围绕着“福”字组成了“万福园”。 除了康熙“福字碑”和簇拥着它的众多蝙蝠外,在两百多米长的王府花 园游廊上,还绘有数千只蝙蝠。在花园西南方一个名叫“秋山水房”的雕梁 上,也绘满了金色的蝙蝠和其他寓意吉祥的图案,天棚上有蝙蝠装饰,建筑 上有彩绘的蝙蝠,窗户上有砖雕的蝙蝠——王府内的建筑上有大大小小9999 只蝙蝠,再加上“福字碑”上康熙皇帝御笔书写的“福”字,正好是10000 个“福”,所以,恭王府花园又叫“万福园”。 恭王府作为清朝皇家建筑的组成部分,将清朝皇家的“福文化”表现得 淋漓尽致,与清王朝的福文化一脉相承。 康熙皇帝在位时定下了一个“新年赐福苍生”的规矩:每年春节前,他 要亲笔写很多福字,首先是在宫廷里边张贴,然后赐给王公大臣,这主要是 由于康熙皇帝非常喜爱书法,并有很深的造诣。他还借助汉族的福文化来笼 络人心,所以后代的皇帝都遵循了这个规矩。 从清朝档案的统计来看,每年得到皇帝福字的王公大臣大约有二十位左 右。从康熙开始,历代皇帝都形成了一种家法:每当春节来临时都要写一些 福字,给一些特别宠信的王公大臣赐福,通过福字联络君臣感情。 《康熙御笔书轴》:康熙极喜董其昌书法 华侨博物院珍藏的康熙皇帝御笔书轴,作品为绢本,纵220厘米,横95 厘米。笔画圆劲秀逸,布局分行疏朗,结体舒展,充分显示出康熙皇帝的书 法功力。作品的末尾书写“临董其昌书”5个字,表明是康熙皇帝临摹董其 昌的书法。 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年纪轻轻的就坐拥大清万壁江山。不过 ,这位稚气未脱的小皇帝却不是任人摆弄的棋子儿,他16岁就干脆利落地除 掉鳌拜集团,20岁向拥兵无数的吴三桂开战,并用了8年时间取得彻底胜利 。 康熙皇帝从一个清王朝江山的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建立了一个个功绩 。康熙自幼雅好翰墨,勤学苦练,终生不辍,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 康熙皇帝喜欢临摹先人墨迹。不过,他最喜爱的还是董其昌的书法。 董其昌是明代大书法家,康熙皇帝曾赞誉说:“董其昌的书法天资迥异 ,高秀圆润,非诸家所能比。”为了寻求更多的临摹范本,康熙皇帝曾广泛 收集董其昌的字,当时存世的董其昌佳作几乎都被送到宫里,可见,康熙皇 帝对董其昌的书法非常之喜爱!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珍藏有康熙皇帝临摹董其昌的书法,如行书《临唐诗 》、《仿董其昌书》和《临董王维诗》等。在书法的后面,康熙皇帝都标明 “临董”,“仿董其昌”、“临董其昌”的字样,成为康熙皇帝喜爱和临摹 董其昌书法的见证。 从书法角度上看,康熙皇帝的福字受到了董其昌书法的一定影响。董其 昌是晚明时期文化界、书法界的最高权威,相当于解放后的郭沫若先生、启 功先生的地位,是绝对的泰斗。清朝统一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人心在当 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康熙皇帝为此费尽苦心,从书法上找一个突破口是他 很高明的手段。 康熙皇帝实际上并不限于只学董其昌,他还学黄庭坚、苏轼以及赵孟, 对这几个书法家的作品以及风格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每天都要临帖,而且临 摹得很多。 俗话说字如其人。从康熙皇帝的福字造型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性格特点: 第一点是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以康熙为代表的清朝皇帝主动接受汉文化的熏 陶,主动融入汉文化;第二点是康熙皇帝以万乘之尊,怡情于墨宝之间,他 所追求的闲情逸致深为后代皇帝所推崇。 《平南王尚可喜肖像》:平南王想传给后世子孙的画像 1981年深秋的一个早晨,辽宁省鞍山市博物馆馆长刚上班,办公室的门 就被一位中年男子推开了,他谨慎地环顾了一下周围,然后说:“我有一幅 画,要交给国家收藏。” 展示在馆长面前的是一幅长269.5厘米、宽127.5厘米,绢本锦裱的工笔 重彩描金人物肖像画。画中人物身穿御赐四团龙马褂,头戴王冠,足着朝靴 ,端坐在虎皮太师椅上。在画幅的上端有金地楷书题跋261字,简要记述了 尚可喜的生平。 据清史记载,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辽宁海城人。清太宗皇太极时归 附清朝,后因战功赫赫,于顺治六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被封为平南王, 镇守广东,与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所辖藩镇并称“三藩”。康熙十 二年,也就是1673年,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康熙皇帝锐意撤藩, 于是下诏命尚可喜全藩撤离。尚可喜毫不犹豫地奉旨遵行。 朝廷对尚可喜的请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尚可喜虽“效力累朝,功绩 茂著”,却“能知大体”。最后,不仅同意尚可喜归老辽东,而且决定尚可 喜所属的十五佐领官兵一起撤回辽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撤藩。 实际上,尚可喜前后申请了12次,到康熙十四年才获得批准,准许他可 以告退。没想到皇帝批准刚下来,吴三桂却造反了,尚可喜也就没有回成。 他屡次请求回籍,请求撤藩,给了康熙皇帝一个很好的借口,借此康熙可以 名正言顺地撤三藩,所以在康熙撤三藩的大行动里,尚可喜扮演了一个重要 的角色。 尚可喜本来是平南王,后来朝廷又加封他为平南亲王。当时尚可喜感觉 身体不好,预感将不久于人世了,加之当时政治相当混乱,据说他有一段时 间都准备好了柴草随时打算自焚。在这种情况下尚可喜就请了画师,让他给 自己画了7幅坐像,想要传给后世子孙,其中就有这幅《尚可喜画像》。 康熙最终能平定三藩,深究之下有3个原因:其一是康熙本人坚定的意 志。需不需要撤三藩,撤三藩之后万一打起仗来能不能坚持下去,当时朝臣 对此意见也不一致,康熙皇帝态度坚定,他说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 先发制人。其二康熙皇帝凭借着统治全国的优势,通过集中全国的军事、经 济、财力、人力,用了8年时间部署平三藩战争。其三是康熙皇帝策略得当 。他很讲究平定的策略,有进剿,有招抚,他对率众来降者一律优待,即使 只有一个人投奔也会收留并抚恤,对顽固分子则坚决给予打击,对被迫胁从 的人员则进行分化瓦解。实际上康熙皇帝对尚可喜及尚之信就采用了不同的 政策,这样才保证了广东一带的安定团结。 《福建舆图》: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在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库,工作人员齐心合力才将一个大木箱子抬了出来 ,木箱的盖子上雕刻着3条身姿矫健、作势欲飞的金龙,中间有四个大字— —福建舆图。舆,在中国古代原意指车的底座,是用来承载物体的。因为地 图上要绘制四方风物,山川城池,好像是在一张纸或一幅丝绢上托载着它们 一样,所以地图又被称为舆图。 《福建舆图》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幅古代省级地图,标注的 是当时福建全省各个府、州、县的具体位置。城镇、山川、道路以及重要的 关隘、岛屿、口岸等都被一一描绘出来,一览无余。由于《福建舆图》面积 很大,在制作的时候,它的主体部分由12条丝绸拼缝而成,而且拼得天衣无 缝。有意思的是,为了让《福建舆图》更结实,绢丝要缝制两层,像衣服一 样有一个里子和一个面子。 为了形象直观,《福建舆图》采用青山绿水画的技法绘制,用矿物质颜 料作为主色,见山画山,见水画水,形象生动。在《福建舆图》上,能看到 福州、漳州、泉州等许多熟悉的地名,绘者将比较重要的城池一一勾描,城 墙的形象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重要的建筑还用文字注明。《福建舆图》精工 细作,一山一水、一城一池都形象具体。它的四周用宽55厘米的缎镶边,黄 缎上又用金丝线精巧地绣出了9条金龙,象征着皇帝九五之尊的权威,9条金 龙条条栩栩如生,把全图衬托得富丽堂皇。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召见了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施琅曾经 是郑成功的部下,跟随郑成功一起参加了收复台湾的战役。郑成功死后,施 琅在台湾受到了排挤,于是就归顺了清朝,康熙皇帝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的战役打响,施琅率领水师大军渡过海峡,把盘 踞在台湾的郑经军队全部收缴,台湾作为府一级的地方行政机关正式纳入清 中央版图。 台湾作为府归福建省管理,福建官员感觉到责任重大,就专门组织人力 ,精心绘制了《福建舆图》。它是康熙统一台湾以后,把宝岛台湾正式纳入 大清版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P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