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戏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戏曲美学导论(修订版)
ISBN: 9787104048756
周爱华,女,1971年11月出生。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学术专员、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省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戏曲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地方戏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承担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次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山东艺术学院请我做过两次讲座,老师们认真热诚的教学态度,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周爱华就在这个学校做戏曲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后来她不断地把新完成的论文发给我看,也经常找机会跟我探讨戏曲理论研究的具体问题,有执著的专业精神和学习热情。最近又给我看她的一部20万字的书稿《戏曲美学导论》,使我感到惊喜。这是她一边做教学工作,一边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 戏曲美学在戏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张庚先生认为,是戏曲美学决定戏曲艺术的前进方向。“在革新方面,最根本的,还是美学观点的革新。因为每一代观众之间的要求不同,主要还是在美学观点方面。”但是美学研究的难度较大,在中国,戏曲美学的研究也起步较晚。1981年张庚先生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时,开始曾想设“戏曲美学”分支,后来感到材料不够,就没有设。之后,多位学者涉足戏曲美学领域,张庚先生写过几篇关于戏曲美学的论文,几位学者也先后出版了戏曲美学的书,但到目前为止,戏曲美学应该说还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爱华认识到戏曲美学的重要,又有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撰写了这部《戏曲美学导论》,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吸收近年来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对戏曲审美的特点和规律做出阐述。书稿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戏曲的文学创作与舞台演出。文学创作与舞台演出的高低成败都是与创作者的审美水平紧密相关的。书中也论述了对观众的培养,这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作者读了不少有关书籍,同时在引述时多能与实践结合。从书中可以看到,有许多论述是作者剧场观摩的切身体会,也有许多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到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明显的优点。首先,把戏曲审美过程分为剧本创作、舞台表演、观众欣赏等三个紧密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进行阐述,脉络清晰,骨架干净。其次,在某些审美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的观点还颇有新意。另外,此书材料丰富,广泛涉猎古今戏曲作品,文笔清新,读来使人有亲切感。 因为是青年学者的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是难免的,如前所说,戏曲美学本来就是新的学科,本书在理论深度上也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理论系统也需要进一步梳理,这些有待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思考,使之更加完善。“著书立说”可以有两条道路。一种是先努力“积学储宝”,学问很高了再著书,所以以前有的名教授“有学问而无著作”。另一种是边学习边著述,自己感到有所得、有创见就写。这样写出来的书可能带有不很成熟的问题,但它充满活力,和现实有紧密的关系,也容易引起同代人的共鸣。我比较赞同年轻的学者走后一种道路。因为学术总是不断前进的,而且现在的进展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快。学无止境,如果等到“学好了”再写,那几乎就没法写。当然需要做必要的准备——理论的准备和资料的准备。 祝贺《戏曲美学导论》的出版,希望它能带动读者对戏曲艺术和戏曲美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也希望爱华继续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千百年来,作为古代人们娱乐方式的主要样式,戏曲艺术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祭礼场到戏剧场,经历了各种形态变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它的美表现在文学与表演、创作与欣赏、静态与动态、传统与时尚等各个方面,需要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完整、系统地加以观照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