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摄影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我城风流
ISBN: 9787551415248
廖伟棠,1975年出生,诗人、作家、摄影家。居香港,曾居广东、北京、意大利。1990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少年游》、《野蛮夜歌》,散文集《花着身》、《衣锦夜行》,评论集《反调》、《波希米亚香港》、《游目记》,摄影诗文集《寻找仓央嘉措》以及小说集、摄影集等二十余本。 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获邀参加鹿特丹**诗歌节、台北**诗歌节等。
一个城市如果要持续过百年的魅力,仅仅靠花样 百出的旅游项目肯定是不够的。它的神秘往往来自* 常,*常是为了让旅客错过的,却永远为潜心于此的 人保留。远离购物中心的繁盛,港岛老区才是那些藤 蔓的根系所在。 请忽略每晚准时开始歌舞升平的“幻彩咏香江” ,维多利亚港的暮色可以*朦胧、***不明。关于 这21世纪的香港,我能说些什么?对于我来说,这个 喧嚣蒸腾的城市,不过是一个氤氲幻象。当然,这城 市全然是现代的,它既不是宣传品上的乌托邦,也不 是洁癖者臆想的黑暗深渊。在旅游海报以外,总有另 一个香港在等候着我。 让我们就从维多利亚港南岸出发,一路向南。中 上环的老巷子还有老香港的淳朴味道,虽然“雪厂街 ”早已没有造雪(其实是加工从美国阿拉斯加运来的冰 块)的工厂:“歌诗赋街”*与文人墨客无关,只有新 式餐馆;“戏院里”的戏院已经被新建的楼宇层层包 围,己找不到旧时光影。只有擦皮鞋的老伯数十年如 一*仍在路旁,等待散场的、赶场的、过路的人,一 出出戏在他们背后上画落画,和他们无关。他们头顶 的广告牌也换了又换,而他们,正如小猪麦兜说的, “韫餐晏仔食睹(不就赚一顿午饭罢了)”,一坐就坐 了几十年。 沧桑之余,香港岛还有其奇幻在,比如说深夜走 过结志街,水果摊和菜市场都已经收档,街道寂寞而 残旧,你抬头突然看见一条巨大的鱼,仿佛动画片里 的梦境。这条鱼跻身中环的高楼之下,甚至露出了支 离的骨架,但仍不顾一切地发着金黄的光。比如七月 来到卅问(地名,近士丹顿街,曾有石屋三十间,故名 ),仍有“盂兰盛会”,烧纸扎衣冠、鬼王等祭奠游魂 孤鬼,人偶上火星升腾,高过中环海旁金银,你会想 在此听一曲南音《男烧衣》或者《客途秋恨》。 白昼的香港岛也不失其神秘,尤其是游客罕至的 南区。过了西环,长长的薄扶林道从香港大学开始。 香港大学的美,早就被张爱玲祖师奶奶写尽了——虽 然她并非像个旅游作家那样直接赞美,但你走到陆佑 堂等老建筑的阴影之中时,你才明白为什么有如此超 然的气息笼罩着她的人情世故,因为香港大学,在香 港一直是一个超然的所在,无论美学风格还是其以书 卷入世的姿态。薄扶林道开端处的“学士台”当年为 大学教师及知识分子居住地,马路对面走进去,一道 山泉下面,就是大诗人戴望舒故居“林泉居”的遗址 。 薄扶林道南端以南还有一个秘境,村上春树的“ 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颇能形容,虽然在和熙的阳光 与碧海**环抱之中,此地*不冷酷。这是香港仔的 华富村和华贵村,就在村与村交界,一线蓝得耀眼的 海水波光指向一个海上神社一样伸进海水当中的小小 天后庙,一下子稳住了前方太平洋的摇荡,三五个老 人在此海泳,载浮载沉,如空游无须依傍。天后像的 对面就是南*岛——它已经成为香港旅游热里首先“ 沦陷”的离岛,游人如织,哪比得上这边的冷清幽寂 。 但能感到过于喧嚣的孤独——回头看背后的小山 坡,满山遍野都是遗弃的佛像——不全是佛像,还有 孙悟空、耶稣、天使等,甚至还有招财猫。它们乱中 有序,被村民们巧妙地依着山势罗列,活脱脱就是一 个野趣横生的小仙境。众仙喜乐,唯独一个——竟然 有一个鲁迅的白瓷像孤独地立在山壁一隅。 鲁迅先生是衬得上这里的寂寞的,这片海也曾是 鲁迅和萧红来香港都看过的海,**民国的一片旧海 。我犹豫过是否要在文章中介绍这个秘境,转念又想 ,如果真有人为着这漫天神佛或者寂寞的鲁迅先生而 来,倒应该获得这片碧海作为奔波的慰安。 由此信步走到香港仔湾畔,是香港*文学的南区 。背后是海和小渔船,一抬头,对面的山上就是香港 仔华人**的坟场——多少好幽灵在此,青山有幸埋 秀骨,蔡元培的墓也在此。“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 卧听海涛闲话。”这是我*喜欢的一首戴望舒的诗— —《萧红墓畔口占》。我有一组诗就以此为本写成, 名为《海滨墓园》,祭此和港岛浅水湾有关系的三人 :以浅水湾酒店为背景写《倾城之恋》的张爱玲、在 浅水湾埋葬一半骨灰的萧红、冒险夜祭萧红的戴望舒 。 “丽都酒店门前北行一百七十步,转身向南,我 短暂的安息处”写的是萧红;“浅水湾酒店的波斯挂 毯,风儿钻过它被流弹击穿的孔眼,青黄的山麓缓缓 地暗了下来,不是因为风吹着树,也不是云影飘移着 无数,而是她突然看不清楚这小路”写的是二十二岁 的张爱玲;“你来到这里坐下,像一把烟斗。夜气混 凝,全世界都来到这里,成为黑夜的一部分,你坐在 其中,因为一束红山茶,而成为了黑夜的中心,短暂 地成为了黑夜的中心”写的是守候在萧红墓前的戴望 舒。 和我一起造访此地的香港诗人陈灭说,他*喜欢 戴望舒,和我一样喜欢他寂寞的况味、在历史与革命 中间淡入淡出的从容。其实对面山的蔡元培先生又何 尝不是?记得2009年我曾拜祭蔡先生,给他带了一支 白菊,那天是*食*。 与清丽的港岛相比,维多利亚港北面早已变得面 目全非。变化*大的,恐怕是广东道,这里已经** 变成购物团的乐园,即便是几年前才完成活化保育的 尖沙咀水警总部也只有一个古迹的壳,四面八方塞满 了**商店。不但广东道,整个尖沙咀都在变成一个 大购物中心,我*伤感的是位于乐道4号的旧楼,这里 是鲜为人知的萧红故居。萧红避难香港的40年代,在 那里写下她*好的几部小说,现在那里拆清了小楼, 盖了一个super mall,说是*新*强,实则千人一面 ,我一点进去的**都没。P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