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三字经

品悟三字经
作者: 青雨//泓波
出版社: 经济管理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47
折扣购买: 品悟三字经
ISBN: 9787509608739

作者简介

泓波,女,1970年10月出生,籍贯北京。1993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并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北京青年广告公司、河南日报社等国内知名媒体任编辑记者、广告策划人。 青雨,女,1964年1月出生,籍贯河北沧州。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曾出版《经济学大师解析世纪性经济难题》、《找工作保工作的秘密》、《新素食主义》等多部作品,并参与《图腾与禁忌》、《婚姻与爱情》等著作的翻译工作,另在国内知名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内容简介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 ,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 ;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 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 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 惰。”明代学者陆世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 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 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 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 。”“出就外傅”就是出门就渎于老师。“外傅”指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 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 “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 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 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 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 困难的事情。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 言。这种良好的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 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 三字经》认为:“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 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 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 。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权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 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 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其主要原因就是 父母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 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 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 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 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 “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唐代学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文化知 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 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 ”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 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 责任之大可以想见。 《三字经》的“教不严,师之惰”,和现代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 有不称职的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对那些不称职的老师,人们常以“误人 子弟”斥之。古人认为,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会堕入十九 层地狱。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庸医,看的病人都死了 ,被阎王判堕入了十八层地狱。他在那里又喊又哭又闹又跳:“我是好心, 我的医术不行,我是误杀的,不是故意害人,不应该堕十八层地狱。”忽然 下面传来一个人的声音:“老兄你不要跳了,灰尘都落到我身上了。”“难 道底下还有十九层吗?”“是!我在十九层。”“你是做什么的?”“我是 教书的。”可见,古人对失职老师的憎恶程度有多深!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 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 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 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责任,也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 任。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不读书学 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人生一世,即使能活上百岁,那又能有多久呢?童年时期,纯洁无瑕、 无忧无虑,如同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但春光易逝,一转眼便到了炎 热的夏季,如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但也掺杂着不少躁动。秋天来了,“秋 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萧条而凄凉,紧接着便是寒风肆虐的 冬天了,万物凋零,树木枯槁,秋冬时节就像人的中老年阶段,事务繁杂, 但力不从心。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童年、青 年、中年、老年,这是人生的规律。只是大自然的春天还会再来,而人生的 大好春光却如东逝水一去不复返。 古人认为,一生之中最好的学习阶段是童年时期(13岁以前)。人降生到 世上,成年前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加起来有13年。人必须接受 13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阶段,不是说不 能学习,而是事倍功半。若在这段岁月里,终日闲游,荒嬉享乐,不读诗书 ,不听教诲,辜负了大好时光,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庸俗之辈,后悔就已经晚 了。就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那首流芳千古的《劝学》诗所云:“三更灯 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它的意 思是:年少时不知道及早地勤奋学习,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时,后悔没学到知 识,再想读书就太晚了。 因此,人在少年时期,必读书向学,通达古今,明知义理,方能成为有 用之才。同时,做父母的也应明白,孩子少年时期求学这件事不可缓慢,尤 其不可忽视! 历史上凡成大功、立大业和在社会各方面有卓越或较高成就的人,孩童 时期都有笃志好学的品质。 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自幼家境贫寒 ,但他勤奋好学,不为家贫所误。为挣钱糊口,他白天必须多干活,只有晚 上才能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灯,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非常 惋惜这白白被浪费的时间。而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问屋子都 点起灯,把屋子照得通亮。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 ,可买不起灯,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恶毒地挖苦说:“既 然穷得买不起灯,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但并没有因为邻居 家嘲讽而丧失读书的信心,反而更坚定了决心,发誓一定要把书读好,学有 所成。有一天晚上,匡衡正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 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 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 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一些,他就借着“偷 ”来的邻居家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从此,“凿壁偷光”的故 事流传了下来。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故事。左思小时广交游 ,曾学书、学琴,都学无成就,他知道自己天资并不出众,便下定决心,发 愤学习。后来,他果然写出了优美的文章,尤其以辞藻壮丽获得称赞。据史 书记载,他写文章非常认真,曾用一年时间来写《洛阳赋》,后来又用十年 的时间来写《三都赋》。为写《三都赋》,他整天苦心构思,在走廊里、庭 院中都挂着纸和笔,每当想出好的文句,就立即记下来。这篇杰作写成后, 深得著名学者及权威人士的赞誉,很快流传开来。文士、书生及官家子弟争 先抄录,竟使洛阳纸价大涨。“洛阳纸贵”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炼他的 意志,以期长大后成大器、挑重担,以免到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 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孔子说:“爱之能 勿劳乎?”(《论语·宪问》)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就要让他劳苦,让他知 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你的爱就会变成了害。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