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故事里的长城

文化中国-故事里的长城
作者: 刘先福|总主编:谷卿
出版社: 安徽少儿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43
折扣购买: 文化中国-故事里的长城
ISBN: 978757072118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编 长城风貌 一、最早的长城 说到长城,你是不是会想起这样一个比喻——长城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确如此,长城给人的视觉印象太深刻,太有冲击力了!或许你曾到过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这些旅游胜地参观游览,还在长城上拍照打卡。即便你还没有机会真的来到长城脚下,也肯定在电视上看过长城壮美的风光。 今天的长城,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为世界熟知的“中国符号”。我们面对长城的雄伟气势、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不免会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会意识到修筑长城必然要面对的艰辛。实际上,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或者说印象中的长城,大多是明代长城遗址;而历史上长城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比一般人们认为的秦始皇时代还要更早。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先从最早的长城谈起吧。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诸侯国,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周代分封制度的产物。简单地说,周天子把疆域内的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立功的臣子等,让他们管理各自的封地,共同来辅佐天子;而在自己封地上的诸侯有着相当大的权力。 这些诸侯国之间免不了会发生战争和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地盘,坚固的城池是必须有的。于是,各诸侯都加紧建筑高高的围墙、挖掘深深的壕沟、训练精干的军队、准备充足的粮草。同时,光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他们还要有相互扶持的同盟,像我们熟知的成语——围魏救赵、唇亡齿寒、朝秦暮楚都与这个时期有关。查查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对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就会有个大致的了解。 关于最早的长城,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址两个方面来说,但不管哪一种,长城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都比秦始皇时代早上几百年;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其出现的年代也许还会提前。 有关长城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因此书中的纪年也是按照鲁国的纪年方式。在“僖公四年”这段里,记录了一件楚国与齐国之间发生的战事。当时,诸侯国都有各自的纪年方式,这里的鲁僖公四年就是楚成王十六年,按照公历纪年法应该是公元前656年。 这一年春天,齐桓公,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率领诸侯军队先是攻打蔡国;蔡国大败后,他们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看到兵临城下,却不知何故,马上派出使节前去询问。史书上记载了一个我们今天还在用的成语——风马牛不相及。这里的“风”有奔逸、走失的意思,也引申为雌雄动物因散发出的气味,而相互追逐吸引。马和牛是不同种类的动物,本来不会产生任何联系,这里指的是两国的马和牛怎么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现比喻两种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楚国的使节问道:“齐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您进犯我们楚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齐相管仲回答说:“按照从前周天子的命令,我们齐国是有权讨伐那些没有按时缴纳贡品的诸侯的。现在,你们常年不缴纳贡品,导致周天子的祭品不够用,我们特意来责问你们。还有一件事,周昭王南征楚地还没有返回,我们也特来兴师问罪。”使节回应说:“贡品没有及时缴纳是国君的过错,我们是不敢不给的。但是周昭王的事情,还请您去问问水边的人吧。”①不过,齐国并没就此作罢,他们的军队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楚国的陉①地。 到了夏天,楚王又派大夫屈完前去说服齐桓公退兵。齐桓公为了炫耀自己兵强马壮,就摆开阵势,和屈完一起检阅军队。齐桓公说:“你看,这样强大的军队有什么能够抵挡呢?什么样的城池我们攻不下呢?”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如果您用德行安抚诸侯国,大家都会臣服。但是如果您只想凭借武力使人屈服,我们楚国就把方城作为防守的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的河水,您的兵力再多,也会无用武之地。” 这里,屈完特别强调了“方城”可以御敌的作用。什么是方城呢?显然,它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城,而应该有一段很长的防线,形成连续的防御体系。这里的“方城”就是最早的长城。《汉书·地理志》里就明确写道:“有长城,号曰方城。”因此,我们一般就把方城视为长城的雏形。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大体上印证了楚国长城的分布范围和年代,与文献中的记载基本吻合。 除了屈完雄辩齐桓公,史书上记载的其他几个故事都讲到“楚国用方城退敌”。比如,楚穆王二年(公元前624年),晋国的处父为救援江国,也起兵攻打楚国,在方城遇到了息公子朱,结果无功而返。楚康王三年(公元前557年),晋国的荀偃、栾黡领兵伐楚,同样没有攻入方城,无功而返。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保卫领土的不只有楚国,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长城,像齐长城、魏长城、燕长城,赵长城等。这些长城有的是为了防御其他诸侯国,有的则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巩固统治、抵挡敌人方面,长城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单个的、孤立的城,发展为连续的、呼应的城,慢慢形成体系化的防御。这样一来,在冷兵器时代,不管是大规模的军队攻城,还是游牧部落的频繁入侵,高大的城墙都会让敌人望而却步。 依靠自然地理的天然屏障和就地取材的建筑原料,长城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它也被写进中国历史,融入中国人文精神,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回眸历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城墙和遗址,而是有温度的人的生活,其中既有保家卫国的大将军,也有英勇善战的戍边战士,还有聪明能干的建筑工匠,以及数不清的在长城内外居住的老百姓。他们共同构成长城文化,也是长城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古代修筑的长城今天大多已全貌不存了。不过,遍布东西南北的残垣土丘仍在向我们讲述着两千多年前金戈铁马的动人故事。 二、伟大的工程 如果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长城,我想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据统计,历代长城的总长度达21196.18千米。修筑长城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明朝末年,持续2000多年。长城的各类城墙和建筑等遗址,达43000余处。长城分布范围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市区。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的宏伟。它是我国首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也有人称其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长城给我们留下壮美宏大的整体印象,而当你走近长城,细细地端详它的结构和墙砖时,你会发现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军事防御工程。 我们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人们能使用的武器十分有限,而高大的城墙毫无疑问是抵挡进攻的一个重要屏障,想要逾越这个屏障并非易事。如果在瞭望台之上安排重兵,易守难攻,守城一方就要轻松许多,何况还有自然的山川沟壑作为天然的屏障呢。面对飘忽不定的北方游牧军团的进攻,修筑长长的城墙便是最为有效的防御手段。虽然英语里把长城叫作“The Great Wall”,但长城可真不只是一面墙那么简单。 下面我们就要聊聊长城的建筑学知识。 一般印象中,长城都是用石头或者砖头砌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有机会多去几处长城遗址参观,我们就会发现,建造长城的原料十分丰富,很多都是就地取材。比如,在东北地区的辽东城墙有些就用了夯土技术;甘肃西部还出现了用芦苇、红柳、梭梭木混合沙的构筑方式;特别是在自然形成障碍的地方,修建者利用崇山峻岭,辅助人工垒石的排列,做成石头墙;有的地方还改变自然的山势,凿开山壁形成劈山墙;有的地方也用柞木制成栅栏墙、木板墙;还有的地方甚至将壕沟注满水形成“边壕”。 再看看长城的样式。如果你仔细观察长城的城墙,可能会现两边墙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出于防卫的需要,城墙内低外高,呈梯形。朝向外面的是垛口,也叫“雉堞”,是用来掩护守城士兵的。朝向里面的是宇墙,也叫女儿墙,也有“女墙”或者“女垣”的说法,这段矮墙主要起护栏作用。 关于女儿墙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古时候,有个工匠因为忙于干活,为了照料小女儿,只能一直把她带在身旁。有一天,他在屋顶砌墙时,小女孩不慎从屋顶摔下。这位工匠十分伤心,为了避免悲剧再发生,他沿着屋顶砌上了一段矮墙,于是这段墙就被称作女儿墙。 关于长城的建筑学知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但现在面对这样宏伟的工程,我们至少可以赞叹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力量。在民间,有许多传说讲述了修建长城的神奇之法。这里我们说一个有关司马台长城“望京楼”的故事。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古北口,“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上最有名的建筑。它是整个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近千米;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从其上面眺望到北京城。传说,望京楼原来叫“王静楼”,而讹传成了望京楼。 当年番兵屡犯中原,骚扰百姓,人们商量如何御敌。有一个叫王静的小伙子站起来发言:“我们要想一个长久之策才行。”他提议,“我们最好是用石头垒砌一道山墙,并派人在上面把守;一旦有番兵来袭,就赶快点起狼烟,大家看到后一齐出击,必然能迅速战胜敌人。” 大伙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可是他们这里山不高也不险,人手又少,修一道相当高的墙是很困难的。是啊,这可怎么办呢?王静回到家也在琢磨,怎样才能修一道让番兵难以逾越的山墙呢?他日思夜想,像着了魔一样。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拄着拐杖的白胡子老头走到王静身边,问道:“是你想修墙吗?” “是的,我想垒一道山墙抵御番兵。”王静回答道。 “这是很辛苦的事情,你不怕吗?”老头问。 王静坚定地说:“我不怕,再苦再难也不怕。” “好,我给你指一条路。你向东南方向翻过九十九道山梁,那里有一座燕灵山,山上有个灵云洞,那里有个力大无比的人,你可以求他来帮你。” “太好了,谢谢老人家!”王静正要拜谢,老头却不见了。王静一惊,就醒了。原来是个梦啊。不过,王静想,我还是去试试吧,万一真的有神人帮忙呢。 于是,他按照老头给的路线,历经艰险,来到了传说中的灵云洞。洞口很大,里面有一座大殿,大殿里面坐着一位天神,身披黄金甲,头戴紫金冠,长着三只眼。哦,原来是二郎神。王静就跟二郎神讲了自己的想法。二郎神说:“好吧,我可以帮你,但只能趁着黑夜,不可到天明,稍有差错,你就会有性命之忧。”王静点头称是。 半夜,古北口的百姓听见天空中发出轰隆隆的巨响,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正是二郎神在帮助王静搬山筑墙。等天快亮时,二郎神就离开了。这里已经形成险峻的山峰和高大的城墙。王静想,光有这些还不够,城楼上还需要筑上几座烽火台用来传递消息。 接着,王静就搬起巨石搭建敌楼。他太辛苦了,不久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他身边还剩下三块巨石。天亮以后,百姓们来干活时,才发现王静躺在那里。为了感恩他的奉献,人们就用那三块巨石修了一座敌楼,取名“王静楼”,作为对他的纪念。后来,就叫成了望京楼。 我们的传说总是有这样那样类似的情节,像这种搬山修城的就被称为“赶山型”①传说,在许多地方都有流传,而且主角大多都是二郎神。你的家乡有这样的传说吗? 在另一则解释司马台长城修建的传说里,说是因为这里地势险峻,造成多人死伤,玉皇大帝派来二郎神帮忙运石。二郎神觉得成堆的条石不好搬运,就将手中的三尖两刃刀一晃,将其变成了“赶山鞭”,这件宝物在很多传说中都出现过。赶山鞭一挥,条石都变成了山羊,一个跟着一个奔向山顶,到了山顶后又变为石头,整齐地码在一起。 一个小兵恰好看见了二郎神赶山,惊奇地叫了一声。二郎神正在施法,听见尖叫声,吓了一跳,不小心把赶上来的一些石头踢了下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这样,石料就不够了,现在登上长城会看到有几层是碎石块砌的,而被二郎神踢下的条石形成了现在的“条石坳”。 人们就是用这样美好的想象来解释长城这项伟大工程的建造,也用它来解释身边的风景名胜、一草一木。走在每一段长城上,我们都会倍感建造长城的不易,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功劳。 三、天下第一关 万里长城上有数不清的雄关隘口,每一处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眼前的城墙土丘都在诉说着如烟的往事。要问长城上哪一座关口最有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一定是实至名归的。它位于明长城的最东端,可以算作一个起点;那幅悬挂在山海关东城楼上的巨大的“天下第一关”匾额,也为它积累了不少的人气。 据说,写出这几个遒劲有力榜书大字的人,名叫萧显,明朝人,是成化年间的进士,他也是山海关本地人。 关于萧显题写“天下第一关”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萧显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读书很刻苦,尤其是字写得很漂亮。这一年他要进京赶考,可是囊中羞涩,他的邻居—— 一位孤老太太帮助了他。听说皇上要在山海关挂一块“天下第一关”的匾额,萧显为了感谢老太太,于是他先写好字,让老人家等圣旨来了献给总镇大人,换取些奖赏。 令人捉摸不透的是,萧显就写了“天下第关”四个字,少写个“一”字。这是为什么呢?萧显对老太太说:“如果总镇大人问您,您就说这个‘一’字被风刮走了,得找人补写一个。这样,皇上就会下旨找人来写,到时候您再来找我。”说完,萧显就出发去赶考了。 不久,圣旨果然到了,老太太就带着四个大字去找总镇大人。总镇大人一看发现字写得非常好,就问怎么少了一个字。老太太按萧显的话如实禀报。总镇大人觉得写个“一”字还不容易,就打发老太太走了,但没给她一点赏银,理由是把“一”字弄丢了,没治罪就不错了,还想要奖赏,真是痴心妄想。 总镇大人找不少善书法的人来补写,可看上去简单的“一”字,别人却怎么也写不出原书写者的效果;和原来那四个字放在一起就是不协调,要么长了,要么短了,要么粗了,要么细了。总镇大人只能请皇上下一道圣旨,寻找能补写之人。老太太想起萧显的话,马上赶去京城。此时的萧显已经高中,在京城当上了官。 老太太说明来意后,萧显让她先休息几天。过了三天,萧显还是只字不提写字的事情。老太太等不及就问萧显什么时候写。萧显让老太太先帮他磨墨。可是墨都装满一小缸了,还不见他动笔。就这样,老太太不停地磨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整整磨了一缸的墨汁。 一切准备好后,萧显还要等到午后才写,并提出要吃一顿老太太做的粗茶淡饭。饭吃完了,萧显这才开始。他并没有用笔,而是把头发放下来——古代的男人都是蓄长发的。他用绳子把长长的头发捆起来,将这“奇特的笔”放在墨缸里,饱蘸浓墨后,在巨大的宣纸上缓缓地写下了一个“一”字,刚好和原来的四个字大小相配。 “这下应该可以让您再得到一些赏银了。”萧显说。老太太有些委屈:“上次总镇大人没有给我一点奖赏。”听了这话,萧显很生气。他略微琢磨了一会儿,就给老太太出了一个主意,嘱咐她明天见到皇帝怎么讲。 第二天,老太太呈上“一”字,皇帝果然十分满意,要赏赐她。老太太对皇帝说:“这个字其实是萧显大人所写,此人有真才实学。”接着又说,她可不敢要奖赏。在皇帝的追问下,老太太说了总镇大人贪赃枉法的事情。于是,皇帝撤了总镇大人的职,老太太领着赏银开心地回家了,那位萧显大人也得到了重用。 这只是传说的一个版本。“天下第一关”匾额的由来还有不同说法。在另一个版本中,萧显题写的“下”字少了一个点。正当大家不解的时候,萧显抓起一块大抹布,蘸满墨汁,用力扔到城楼上,刚好落在了准确的位置。这个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匾额一下子有了气势。 实际上,这块长近6米、宽约1.5米的巨匾本身就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体现出中国书法的雄浑之美。当然,山海关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关”,不仅仅是因为一块匾,还和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这里本叫榆关。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就在此依山阻海修筑长城,从关外到关内必然要经过这处“京东锁钥”。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龙头就在山海关。这里的“老龙头”景点也是长城唯一的入海处。 发生在山海关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就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较量。这一场战争的结局是清军入关,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如果我们去看地形图,就会发现山海关的险要之处。在京沈高铁开通之前,这里也一直是联通东北与华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最东边的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那最西边的是不是第一呢?没错,明长城最西边的嘉峪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两个都是“第一关”不是没有道理的,嘉峪关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这里有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①墩,是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的。它是明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 有关嘉峪关,流传有“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嘉峪关城楼从顶建”等传说,讲述了民众利用智慧修建长城的故事。其中“定城砖”的传说最有名。 那是在明代,有一个叫易开占的人负责一段长城的修筑。他用料节省,体恤民夫;但是监工总是想从中捞取好处,就下令,如果易开占计算的用砖量多一块或少一块,就治他的罪。结果到竣工时,城头上多出一块砖。这怎么办?易开占心想,明明自己算准了啊,又一琢磨,肯定是监工陷害。于是,他就告诉监工,这一块是计划中的定城砖,谁也不能挪动,否则关城就难保稳固。这么一说,监工也无计可施了。因此,嘉峪关城上就多了这么一块定城砖。 关于万里长城各个雄关的传说数不胜数,其中不少传说内容十分相似,传说增添了雄关的传奇色彩。当你走到雄关之下仰望城楼时,你一定会感到雄伟壮观、不虚此行,感慨每一座关城的选址、修建都倾注了民众的大量心血。雄关的存在成就了长城固若金汤的防御系统,让长城可以履行它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若没有雄关的存在,长城的万里绵延就无法实现。 四、长城地名知多少 沿着长城,有一连串家喻户晓的地名。提起它们,你就会联想到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你没有听说过的地方,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传说。每一个地方都有名字,而且有时候还不止一个;随着历史的变迁,好多名字只会出现在书本中了。其实,不管是现在使用的名字,还是曾经的称呼,都带有人类文化的痕迹,反映了人类的奇思妙想。长城沿线的“关”“口”“镇”都是如此,周边的村落也与长城文化关系密切。 在丰富多彩的长城地名中,有一些是根据地貌特征来命名的,比如卧虎山、盘龙岭、鹰愁涧等,展现了长城周围的地势险峻。 也有的地名是历史故事的写照,比如酒泉,现在我们都知道它是甘肃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实际上,这一重要的西域要塞古称“肃州”,那为什么改叫酒泉了呢? 这与西汉抗击匈奴的大将军霍去病有关。 有一次,霍去病打了胜仗,汉武帝赏赐了御酒犒劳将士。大军有二十万人,这些御酒哪怕一人一滴也不够分的。有个副将就出主意,每一百人中选一名代表来参加庆功会。不过,两千人还是一人喝不到一小杯。这可难倒体恤将士的霍去病了。 夜晚,他睡不着,就在帐外走动,忽然听到泉水的声音,发现正好有一股山泉绕着营房,缓缓流着。于是霍去病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第二天,全体将士来到泉边,霍去病命副将带人将御酒倒入上游泉水中,大家痛饮起来。普通的泉水似乎都有了酒味,酒泉之名由此而来。 再说说喜峰口,古时候称龙塞,其实这里在辽金时叫松亭关。据说关口处有三棵大松树,松枝搭在一起就好像凉亭一样。喜峰口在河北迁西的长城沿线上,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在元代发生的一个父寻子的动人故事改变了松亭关的名字。 有个年轻人当兵戍边,多年未回家;他的父亲去寻找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这里见到儿子。父子二人相拥大笑,喜极而亡,于是双双葬于此地。因此,民间将其称为喜逢口;到了明朝,又被叫成喜峰口(谐音)。 古人十分重视建筑地理位置的选择,很多长城的关城选址和命名都与凤凰的传说有关。比如,传说明朝皇帝派了王玺和周遇吉两个人去修筑晋北的长城关口——宁武城。原本宁武城的地址是选在汾阳宫,但是东边飞来一只金翅大凤凰,将确定选址的大旗叼起,向北飞走,来到了宁武的西山落下。因为民间有俗语“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所以最终就在那里修筑了关城。 地名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就是一个代号,我们打开手机地图,可以很容易找到位置和到那里的路线。可历史上的许多地名是复杂的,它承载了人类的文化和思想。一个地名包含声音、文字、意义和具体的地理坐标点,有的时候命名的标志物即便已经不在,但地名仍会保留下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而这个历史的一部分正是由地名演变书写的。长城文化就是由地名文化构成的。我们可以从地名的命名和解释中,深入了解那些真实的地方和历史。 因此,我们在理解长城文化时,关注长城地名的由来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一个地名的由来并不只有一种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多种解释。 例如,八达岭长城世界闻名,但为什么叫“八达岭”呢?较为普遍的解释是,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四通八达,故而叫八达岭。明代蒋一葵在著作《长安客话》中说:“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这是地名语义的直接解释。 但是,在民间还有数个不同的版本。例如,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延庆,他看到此处关山险峻,于是给此地赐名“八达岭”。还有个说法是,“八达岭”由“把鞑岭”转化而来,是把守关岭不让游牧者进关的意思。还有其他的版本:“八达岭”源自蒙古语,意思是险峻的山岭;由于修筑八达岭这处工程时损伤了八个监工大人,最后使用神仙指教的“修城八法”(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又历经了八个月的时间才修成;等等。 你或许要问了,这么多的说法,到底哪种才是真的呢?其实,地名的成因多种多样,不见得一定要追溯到所谓最原始、最正确的那一个版本,它也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且,有些地名实际上是先有名字,后有解释,是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知识自圆其说罢了。我们切不可武断地评价谁对谁错,因为地方民众有着一套自己的文化逻辑。 总而言之,长城的故事千千万,长城地名的故事更是万万千。我们寻访一处古迹,常常就要听听它的地名故事,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    《故事里的长城》以丰富故事展现长城风貌、历史、文化与精神,从建筑奇迹到精神象征,带读者领略长城多元魅力,探寻中华文明瑰宝,是传承文化、激发爱国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