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师友录(精)

感恩师友录(精)
作者: 陈祖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60.00
折扣价: 110.40
折扣购买: 感恩师友录(精)
ISBN: 9787100207775

作者简介

陈祖武,1943年10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65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7月,再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1998年至2008年,任历史研究所所长。2009年,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至今一直在馆员岗位履职。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学案史》《清初学术思辨录》《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等。特别是《中国学案史》一书,为我国第一部学案史,开辟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新领域。 兼任全国古籍规划小组成员,主要古籍整理成果有《榕村语录》《杨园先生全集》《清儒学案》《榕村全书》等。

内容简介

清代学术演进的三阶段和特色 林存阳:陈先生,大家部知道您对清代学术有很多年的研究,造诣精深,且取得了诸多很有分量和影响的学术成就,那么,以您多年的治学心得,您认为清代学术是一个怎样的演进过程? 陈祖武:“造诣精深”谈不上,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清代学术,以对中国数千年学术的整理、总结为特点,经史子集,包罗宏富。260 余年间,既随社会变迁而显示其发展的阶段性,又因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而呈现出后先相接的一贯性。以时间为顺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清初学术,上起顺治元年,下迄康熙六十一年;第二个阶段为清中叶学术,上起雍正元年,下迄道光十九年;第三个阶段为晚清学术,上起道光二十年,下迄宣统三年。 林存阳:这三个阶段各自有什么样的特色? 陈祖武:第一阶段,即顺治、康熙两朝,是奠定国基的关键时期。就有清一代学术的发展而言,清初的80 年,是一个承先启后、开拓路径的重要阶段。其间,才人辈出,著述如林,其气魄之博大,思想之开阔,影响之久远,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是不多见的。此一时期的学术,既有别于先前的宋明学术,又不同于尔后的乾嘉汉学,它以博大恢弘、经世致用、批判理学、倡导经学为基本特征。正是在“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潮流之中,清初学术由经学考辨入手,翻开了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的新篇章。第二阶段,雍正一朝为时不长,实为清初学术向清中叶学术演进的一个过渡时期。清中叶学术以乾嘉学术为主体,王国维先生曾以一个“精”字来概括其治学特色。此一时期的学术,由博而精,专家绝学,并时而兴。惠栋、戴震、钱大昕主盟学坛,后先辉映,古学复兴蔚成风气。三家之后,最能体现一时学术风貌,且以精湛为学而睥睨一代者,当属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至阮元崛起,身为封疆大吏而奖掖学术,以道光初《皇清经解》及与之前后问世的《汉学师承记》《汉学商兑》为标志,乾嘉学术遂步入其总结时期。第三阶段,嘉庆、道光间,清廷已内外交困。面对汉学颓势的不可逆转,方东树、唐鉴等欲以理学取而代之,试图营造一个宋学复兴的局面。然而时代在前进,不唯汉学日过中天,非变不可,而且宋学一统也早已成为过去,复兴蓝图不过一厢情愿而已。晚清学术,既不是汉学的粲然复彰,也不是宋学的振然中兴,它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随着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而演进。70 年间,先是今文经学复兴同经世思潮崛起合流,从而揭开晚清学术之序幕;继之洋务思潮起,新旧体用之争,一度成席卷朝野之势;而与此同时,会通汉宋,假《公羊》以议政之风愈演愈烈,终成戊戌维新之思想狂飙。晚清的最后一二十年间,“以礼代理”之说蔚成风气。先秦诸子学的复兴,更成一时思想解放的关键。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学说挺生其间,以之为旗帜,思想解放与武装抗争相辅相成,腐朽的清王朝无可挽回地结束了。然而,立足当世,总结既往,会通汉宋以求新的学术潮流,与融域外先进学术为我所有的民族气魄相汇合,中国学术依然沿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执着地求索,曲折地前进。 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学术——著名史学家陈祖武先生学术生涯的淬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