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致公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ISBN: 9787514509137
傅永吉,现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兼任北京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儒联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伦理学、人格哲学、青少年发展学、中华美德等。代表作品:专著《超越匠人》《塑造明天的希望》《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人格与人生》等。主编《北京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热点问题研究》等多部青少年研究文集,公开发表《现代性情境下青少年和谐人格建构探析》《君子人格的当代价值》《文化批判与青少年人格》《现代人文精神之特质》《消费主义的文化超越》《仁与主体际性——当代公民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等数十篇论文。译著《东方哲学的故事》1998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数次加印,2000年起入选国家 “新世纪教育文库·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100本”。
对于为师者或为学者,这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孟子所谓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孔子有子贡等这样的优秀学生,自然要经常地拥 有生命的巅峰体验了!而子贡等辈有孔子这样的圣哲 为人生引领者,这份特殊快乐,更是无以名状了吧。 回头看一下上一章,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君子,有 高尚的道德追求,于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此处的关键词,是这个“求”字。求者,刻意、主动 追求之意。君子不是这样一类人,不是整天琢磨吃的 穿的住的好点再好点,不是这样一群浑噩浊物。孔子 很难说属于所谓的唯物主义一派,他不否认人们拥有 适当的物质生活,但却绝不认为这是生活的主调、核 心。人际关系的协调,才是他文化视野的核心课题。 他希望人们适当看轻物质生活,更加重视精神生活, 重亲情,重友爱,讲“泛爱”,希望仁爱能够普遍推 广,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旋律。这能实现么?不是白日 梦么?孔子认为,这当然不是做梦,而是很简单的现 实道路,只要有人率先做起来就是了。谁来带个头呢 ?孔子拍拍胸脯说:区区在下我呗。此外,还有我这 些不成器的弟子们!当然,孔子相信,社会上还有许 多向往君子境界、有道义担当精神的士人,激发这些 人的善良意志和激情,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创立儒学并开办私塾教育的立意所在 。要改造这个社会,改变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面 ,只有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走向重视精神 生命价值这一生活路径。所谓人之为人的精神生命价 值,也就是孔子所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仁 德的修养、道义(仁义)的担当,不仅居于优先的位 置,而且是人的本质——人最根本的特征、特质,舍 此则不足以为人。这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谓“四心”“ 四端”“四德”的渊源了。 贵不在求,富不在得。如果符合于道义、仁义、 礼制,富贵当然顺理成章,也不必刻意地拒斥。这就 是孔子对身外之物的态度。而君子人群尤其要集中精 力追求人特有的趋向崇高神圣的精神价值,甚至要杀 身成仁、舍生取义。饱暖、安逸、舒适,虽是生物性 存在的必需,但尚非人的高级社会本质,固孔子置之 不论。如果一定要说轻视与重视,较之物质价值,孔 子及其儒学所高扬的是精神价值,但物质对人类生命 的支撑性,却并不否认。孔子只是说不讲究这些,不 刻意追求它们,却并非要求大家无条件地拒绝吃饭、 喝水、穿衣。他的真实意思,更可归结为顺其自然, 并且符合于礼制,如果在一定场合下,礼制要求吃穿 用度上的考究,孔子就一定也不含糊,关于这一点, 可以参考《乡党篇》中的记叙。在更多情况下,孔子 所强调的是,真正的君子不必对物质享乐孜孜以求。 我们继续来看孔子对待贫困、富裕的态度。 贫贱之中,如何自处? 富贵之际,如何立命? 孔子主张,必须以道义为前提,在不违背道义的 前提下获取财富,即财富必取之于义。任何肮脏的手 段都不能用,与肮脏相关的财富也不可取。譬如贩卖 毒品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有市侩小人制毒贩毒而暴 富,堕入邪恶的泥沼。而士君子则决然不为,即使再 大的利益也不为所动。在缺乏正当的致富机遇、条件 时,君子的选择是安贫乐道,宁可生活困顿于物质匮 乏的窘境,也不能失德,更不能违法。君子是良性社 会秩序的坚守者和护卫者。 人类在现代性中如何自我安顿?物质生产力快速 发展之后,再次快速完成着主体性自我发现的中国人 ,如何自处并与他人相处?对财富当抱怎样的态度才 是合理的、可欲的?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建议极富 启示性。 一个真正的君子,身处贫贱不会低三下四、卑躬 屈膝。贫贱而不失其气节,有铮铮傲骨、挺直的腰板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什么会如此?孔子指出了这 背后的精神支撑:乐道、好礼。因为心中有道义的担 当精神,有神圣的精神支柱,就不会在富贵、权势面 前摧眉折腰、奴颜婢膝。因为君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是天地间的沛然自立者,是天地之心、宇宙之灵, 是大觉大悟者,故而君子能不为物质生活境况所左右 。若天下有道,则为天下之用;若天下无道,则隐身 遁形。君子沛然而自立,何谄谀之有? 富贵又如何呢?富贵之后,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如 何对待那些仍身处逆境、贫困的人。小人得势就变脸 ,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往往还会以欺压良善为 能事,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所以,子贡说,富贵者 不可这样,要做到“富而不骄”才好。孔子则进一步 认为,富而无骄还只是很初步的修养境界,还要向上 升华再升华,要努力追求“富而好礼”的境界。 这里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富裕者要不要乐道? P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