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高职高专计算机任务驱动模式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高职高专计算机任务驱动模式教材)
作者: 编者:金耘//刘利华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4.20
折扣购买: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高职高专计算机任务驱动模式教材)
ISBN: 97873025091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单元1计算机基础知识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一般简称为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电子设备。由于计算机具有计算、模拟、分析问题、事务处理和实时控制等能力,因此被看作人脑的延伸,通常也称为“电脑”。计算机出现后,已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更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全球、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成为衡量人们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准。 大纲要求: 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数制的概念; 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进制数及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规则及方法; 二进制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特点及规则。 数据的编码、字符的编码、汉字的编码的方法及形式。 多媒体技术概述。 病毒的概念、特点及预防方法。 1.1计算机概述 1.1.1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1. 计算机的起源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大脑逐渐有了一种特殊的本领,这就是把直观形象变成抽象的数字,从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正是由于能够在“象”和“数”之间相互转换,人类才真正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16世纪末,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批科学家相继进行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等。这个时期出现了类似计算机的机械,虽然很简单,但是许多工作原理和思想已经接近现代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的产生。1943年,贝尔实验室把U型继电器装入计算机设备中,制成了M2型机,这是最早的编程计算机之一。此后的两年中,贝尔实验室相继研制成功了M3型和M4型计算机,但都与M2型类似,只是存储器容量更大些。1944年8月7日,由IBM出资,美国人霍德华·艾肯(Howard Aiken)负责研制的马克1号计算机在哈佛大学正式运行,它装备了15万个元器件和长达800km的电线,每分钟能够进行200次以上运算。女数学家格雷斯·霍波(Grace Hopper)为它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声明该计算机可以进行微分方程的求解。 2.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14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学院教授莫契利(J.Mauchiy)和埃克特(J.Eckert)共同研制成功了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就此诞生。ENIAC作为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电子计算机,它具有严谨的逻辑数学理论基础和精密的体系结构。ENIAC的诞生,宣告人类从此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这台计算机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多个二极管,70000多个电阻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6000多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多万个,机器被安装在一排2.75m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170m2左右,总重量达到30t,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s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 3. 计算机的发展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随后半个多世纪,人们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件不同,将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迅速普及。微型计算机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 本书对接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定的考试大纲;对不常用或在中学就学习过的内容舍去。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积极引入。 本书采用了项目驱动法的编写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处都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线介绍相关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