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作者: 萧枫//姜忠喆|主编:庄文中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25.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ISBN: 978754638666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闻一多的“里应外合” 1944年5月3日晚上,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新舍南区十号教室里,曾经举行 过一次“五四”历史座谈会。在周炳琳、张奚若等发言之后,闻一多发言: “刚才张奚若先生说辛亥革命是形式上的革命,‘五四’是思想革命,正中 下怀。但是你们现在好像是在审判我,因为我是在被革的系——中文系里面 的。不过我要同你们里应外合!”他还说:“封建社会的东西全是要不得的 。我相信,凭我的教书经验和心得,它是实在要不得的。中文系的任务就是 要知道它的要不得,才不至于开倒车。” 闻一多的“里应外合”,就是说钻进“中文”——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化 ——里面去革中文的命。闻一多要“里应外合”革中文的命是有根据的。那 时搞中文系的人谁有这种“里应外合”的抱负?旧式的卫道者不用说,就拿 一些搞“国文”的新式学者来说,月月都在那儿祖述桐城,甚至还在赞扬八 股。 闻一多搞中文是为了“里应外合”来完成“思想革命”。这就是他的治 学的根本态度。为了要得虎子而身人虎穴,绝不是身入虎穴去为虎作伥。他 在写考证文字的时候照例使用文言,但他认为“未能免俗”,他梦想着要用 白话文来写考证文字。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他不是作为鱼而游 泳,而是作为鱼雷而游泳的。他有目的地钻了进去,没有忘失目的地又钻了 出来。 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因他素来相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 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 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显的,是胡适之与 钱玄同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仍极端维护文言文学,那 时候就让他们并存。蔡元培相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他也常常作 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他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 也好。他打比方说,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 庭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 隶章草,有何不可? 开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 蔡元培先生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1920年,有女学生王兰、奚浈等要求 进北大,北大校长蔡元培以考期已过,姑且录为旁听生。到了暑假招考,就 正式招收女生。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 ”蔡先生说;“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 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之 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开了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后来各大学都兼收 女生了,而教育部也默认了。 “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 1926年的一天,厦门大学学生自治会五个学生干部去看鲁迅先生。鲁迅 了解到学校里的工友和邻近农民的小孩很多都没有机会上学。他很关心这件 事,对学生们说:“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把他们组织起来,办个平民学校 ,让他们也有机会读书呢?教员么,你们自己可以兼。没有教室,能不能借 间大房子?” 平民学校办起后,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虽然只讲了五分钟话,但言 简意赅,人木三分:“你们都是工人和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贫苦,所以失 学,所以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 。你们贫民子弟,一样是聪明,一样有智慧。你们能下决心,能奋斗,一定 能成功,有光明的前途。没有人有权力叫你们永远被奴役,没有命运会注定 叫你们永远做穷人。你们不要小看自己,以为自己是贫民子女,所以才到这 平民学校来。”这满腔热情的语言,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他 们永远铭记不忘。 就在这个会上,有个留美教授竟胡诌了麻痹并奴役劳动人民的一段谬论 :“这学校之有益于平民也,例如底下人认识了字,送信不会再送错,主人 就喜欢他,要用他,有饭吃……”鲁迅听了,立即愤然离席而去,以示抗议 。 “改过迁善"的新规章 张伯苓当南开中学校长时,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一次上“修身课”, 讲清知过必改的道理后,当众宣布了“改过迁善”的新规章:学生犯了错误 后,先由管理员召去进行劝导,“使之立志改悔”,有所认识后再发给“立 志改过”竹签,随身携带,如真正改正了错误,再行收回竹签。当天又写三 条标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 。”写完后马上贴在墙上,与全体学生共勉。这样一来,以后犯错误的人果 然减少了许多。 “你还要经受锻炼” 1924年2月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客人,几年不见的老朋友来拜望教育 家李大钊。 他一迈进李先生的书房,就介绍说自己刚从欧洲回来,说完长长地叹了 一口气。李大钊感到有些意外,便问他:“你刚从外国回来,有什么不顺心 的事呀?” 那朋友坦率地说:“一回到祖国,我就觉得一身晦气甩不掉,好像一块 大石头压在我的心上一样的沉重!”接着他叙述了一些使他不愉快的事,什 么他从德国回来,由苏联转道,越到中国内地心境越暗淡,越不愉快。站台 上来来往往的人,尽是些面黄肌瘦,满身灰垢或弯腰曲背的同胞,难怪人家 说咱们是“东亚病夫”!他甚至说:“这些中国人真是连欧洲的乞丐也不如 。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当一个中国人太不光彩了!” 年轻客人叙述自己的感怀时,很觉得理直气壮。李大钊坐在椅子上,只 是侧耳静听,没有说一句话。青年人以为李大钊很赞成他的看法,便又继续 说道:“与其这样不光彩地活下去,我觉得还不如当一个欧洲文明国家的亡 国奴。我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入外国籍,另一条是自杀!” 听到这些刺耳的话,李大钊再也不能忍耐了。尽管他们好几年没有见面 ,但他对这样的老朋友是不讲客气的,他从座位上稍稍欠起身来,激动地对 青年朋友问道:“我问你,把中国的老百姓糟踏成这个样子,难道是我们老 百姓自己的过失吗?”青年客人被问得一时回答不上来。李大钊接着又说: “一个青年志士到外国去留学,无非是想给危亡的祖国谋一条出路。如果让 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把自己腐蚀了,那不如不去。——你盼望祖国强盛起来 是好的,‘不愿做中国人’的亡国奴思想,却绝对要不得。用自杀来逃避现 实,更是一种怯懦的做法。”李先生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使这位青年不安 地低下了头。 沉默了一阵,李大钊才又恢复了往常那种亲切而慈祥的神态,慢声慢语 地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打倒腐败卖国的军阀政府,建设起一个繁荣昌盛的 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你还需要在革命工作中经受锻炼。” 不久,李先生介绍该青年到南方参加了革命。这位青年对李先生的中肯 批评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了新的工作。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