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毕竟战功谁第一(修订典藏本)
ISBN: 9787570510900
谭伯牛,知名近代史学者、作家,1973年生,长沙人。致力研究清史,尤长于太平天国史、湘*史及曾国藩研究。先后出版《战天京》《湘*崛起》《毕竟战功谁**》《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等作品。2016年于“荔枝FM”开设音频讲史栏目,钩沉近世史话,为读者所喜爱,累计收听近3000万人次。
没想到做了人质 1860年 9月下旬,从北京刑部大牢不时传出歌声,仔细一听,唱的是God S**e the Queen(《天佑女王》)。唱歌的人叫巴夏礼,英国人,9月 18*傍晚,他被清兵押送至狱。与他一同被捕的,有亨利·洛奇,是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二人分监收押,不能知道对方的生死,于是,巴夏礼高唱国歌,若听到应和,则知洛奇仍然活着。 当时,巴夏礼已是赫赫有名的“夷酋”,尽管他的职务不过是额尔金的秘书。早在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14岁的巴夏礼就出现在签约会场,作为驻华公使璞鼎查中文秘书马儒翰的助手,被“**正式的(地)介绍给(大清)帝国的代表团”。1857年,英法联**克广州 —此役的***“亚罗号事件”,即由巴夏礼策划—建立傀儡**,由英法“三人委员会”监管,而巴夏礼是委员会的主脑。两广总督黄宗汉—并不能进入广州行使职权,可称“流亡总督”—曾悬赏三万两银子,购取巴夏礼的首级。1858年,英法联*北上,以武力胁迫清廷签订《天津条约》,身在广州的巴夏礼认为英国过于“软弱”,对于未能让清廷同意在北京开办使馆及英国外交官入宫觐见皇帝,感到遗憾。 1860年春末,英法联*以清廷未能履约为辞,再次发难,巴夏礼索性放弃英国驻上海代理领事之职,“投笔从戎”,以额尔金私人随员的身份随*北上。这年 8月 24*,天津沦陷,联*照广州模式,在天津实行“*管”,命清方官员留任处理*常事务,巴夏礼再次*命,负责监管这些官员。不过,与广州长达三年的“托管”不同,英法对占据天津并不感兴趣,它们的目标是去北京换约。所谓换约,是指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44)规定,签约十二年之后,缔约方可就“所有贸易、海口各款”,重新谈判,及至谈妥,则交换协议文本。表面上看,不过是两国商谈,交换公文,而实质,则是列强借机扩张权益。然而,清廷并不特别在意通商、赔款、税收、外国人管辖权等方面的权益损失,而对各国开办驻京使馆及外使面见皇帝的“虚文”,却坚执己见,不愿让步。 巴夏礼与威妥玛(额尔金秘书)会见直隶总督恒福,提出将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增加战争赔款,并要求清廷同意巴夏礼率十数人入京为换约做准备。如前所述,清文宗对通商赔款没意见,但对夷人率*入京换约,及巴夏礼先期入城,则谕令禁止。既已兵临城下,联*哪会听劝,9月 9*,开拔向北京进*。文宗怕了,16*,遣恭王与巴夏礼、威妥玛会谈,原则上同意英法代表各带 400人的部队入京换约。只是,次*,巴夏礼与怡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商量入京细节,巴夏礼坚持英法公使向皇帝亲递国书,清方代表未获授权,断然不肯接*。又谈崩了。难道继续上演进兵—谈判—进兵的戏码?双方都没这个耐心。 18*,巴夏礼依约去访载垣,进行*后谈判。孰料,在张家湾遇到清*总司令僧格林沁,竟被捉了。这可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而是由*高层授意的。清廷认为,巴夏礼在洋人中,“情辞尤为桀骜”—近代以来,越是所谓“中国通”,对中国出招越刁钻、下手越狠毒,这个道理不深奥,稍稍一想,即可明白。巴夏礼就是这类“中国通”的杰出代表,说他“尤为桀骜”,没错。错的是,清方误以为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抓他做人质,“该夷兵心必乱”。 于是,当巴夏礼在僧格林沁马前被推倒跪下,挣扎着表明身份,抗议清*不该粗暴对待和谈代表时,僧格林沁不耐烦地打断他,问:“昨*会面,为啥你不好好谈,非要坚持面见皇帝,破坏和议?”巴夏礼深感无奈,答:“我一切奉命而行,并无撤销谈判条款的权力。”僧格林沁怒曰:Bull ***,本王耳汝名久矣,别以为不知道你的能量,正是你个混蛋鼓噪,你*才悍然进*,速速为我写信,劝他们停战,不然饶不了你。巴夏礼鼓起勇气,拒*讹诈,答:“真不骗你,不管我写啥,我*都不会停战。 ”僧格林沁慌了,说:“看来你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随即将他装入囚车,送往刑部大牢,并在当晚对他实施了刑讯。巴夏礼固然是殖民帝国的走狗,可同时也是条汉子,他未屈服于暴力。 次*,威妥玛通知清*,所有被俘英法人员必须立即无条件释放,否则联*立马进*北京。清廷这下知道误判了形势,抓来的人不是关键角色。22*,将巴夏礼从关押刑事犯的大牢移至专为**官员准备的小牢房,并于当天及 26、28*,遣前任粤海关监督也是巴夏礼老相识的恒祺,去做思想工作。29*,又将巴夏礼从监狱迁至一处祠堂,沐浴*衣,好吃好喝伺候着。然而,联*软硬不吃,陆续发来强硬的信息。10月 3*,威妥玛致书巴夏礼,请他向清方转达:如果囚犯*到任何伤害,“我们就把北京城从一边烧到另一边”。 6*,经与恭王**密商,恒祺见巴夏礼,称情愿接*英、法的条件,请巴夏礼写下字据,声明若释放全体囚犯则联*不再报仇。7*,联*发动进*,占领颐和园。 8* 9点钟,巴夏礼见恒祺,建议北京开城,延入联*,或不致扩大战事。恒祺答,这不可能。无话可谈,巴夏礼聊起天文学,譬如地球是不是绕着太阳转。一屋清官,安安静静,坐着喝茶,听这个英国人搞科普。扯了三个钟头,正午,信使至,恒祺听毕汇报,说,恭王决定在午后二时以前放人。巴夏礼鞠躬致谢,随后,继续谈论月球是否自转。下午 1点钟,恒祺打断巴夏礼的科普,派人护送包括巴夏礼在内的十三位外宾离开。 巴夏礼坐在蒙着黑布的手推车里,默默感念,认为自己“欠了恒祺的情,事实上他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当战争结束,恒祺向巴夏礼解释了 10月 8*的秘密。时已逃至热河的清文宗收到*后通牒,知道人质换和平计划**破产,方寸大乱,竟然决意尽快处死外国囚犯。恒祺在热河的内线向他报告此事,他紧急联系恭王,请下令尽快释放囚犯(恭王*全权负责“夷务”),不要因为接*“乱命”而搞得局面不可收拾。恭王从之。那**,巴夏礼离开不过十五分钟,来自热河宣布死刑令的钦差就到了。 当时被俘的英法人士共计 39人,21人死于监狱。巴夏礼虽然生还,却认为不能“对中国当局犯下的残暴罪行视而不见”,必须予以惩罚。“我们的敌人只是中国皇帝”,而“圆明园就像我们的白金汉宫”,是皇室的财产与象征,烧掉圆明园,也就仅仅惩罚了皇帝,而不致伤害无辜的人民。 10月 18*,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 ★挖掘历史深处尘封的细节,品味犀利独到的观点见解。 ★从曾国藩、李鸿章到左宗棠等近代能人,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到*机处,大到政治权谋,小到人情世故,那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那些犀利独到的观点,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独到观察与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