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精)/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表弟(精)/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作者: 梁晓声|总主编:野莽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表弟(精)/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ISBN: 9787514214062

作者简介

梁晓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知青文学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有长篇小说《雪城》《浮城》,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父亲》《母亲》,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学者之死》《双琴记》,电视剧《年轮》等。出版有中文版《梁晓声小说选》,英文版、法文版、中英对照版小说集《梁晓声作品选》等。

内容简介

A大学,我是永远不想再去了的。 什么“文学与人生”的对话之类,于我,其实是 不善拒绝的性格之弱点的自蹈罢了。文学的确曾养育 过我的灵魂。大着点儿胆子说也的确养育过“我们” 的灵魂。“我们”——一小撮?这是一种历史的事实 。倘彻底地否认,细想想,总有些负心于时代的内疚 。但却是当年的文学。当年的“我们”,和那种样的 ,小学生即使捡到了一分钱,都很虔诚地交给警察叔 叔的当年。如今人民币贬值,“一分钱精神”怎么着 似乎都“精神”不起来了。 如今文学和人生又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有关 系,也不过就是和作家的人生有关系。或者包括些个 仍向往当作家的人。如今普遍的人们,还未到思考人 生的年龄,大抵都已将人生思考明白了。十七八清华 北大,二十七八电大夜大,三十七八要啥没啥,四十 七八等待提拔,五十七八准备回家,六十七八玩鸟养 花,七十七八魂系中华,八十七八……这规律,昭示 着上等的人生的程序。下等的呢,自十七八岁起,若 高考落榜,十之五六加入“披头散发”的行列,于是 一味地破罐子破摔。挣扎或日“奋斗”,固然可嘉, 但对于仍咄咄逼人的现实,一两个回合下来,往往遍 体鳞伤,甚至终生“残疾”。所以中国人都有几分怵 “奋斗”。故作潇洒的说法是“懒得奋斗”。何况现 实与人生的较量,从来都是现实稳操胜券。人生偶胜 一把,那也不是人生的能耐。不过是现实故意露个破 绽,让人生一把。人生每战必败,终于不战自败,连 现实也会觉得索然,没情绪再充当现实的。更何况, 什么就叫作人生的胜负呢?思考明白了也罢,思考不 明白也罢,除非你当到部长以上,五十七八,不是一 样的都得准备回家吗?熬过一段人生与社会的“断乳 期”,习惯了回家之后的寂寞,愿意玩鸟的,不都一 样地可以玩只鸟吗?愿意养花的,不都一样地可以养 盆花吗?其不同,无非是所玩之鸟或所养之花名贵与 不名贵而已…… 人生尚且如此,灵魂更复何求呢?概念的人生只 能“提炼”出概念的文学。概念的文学又怎么能够“ 养育”从年轻时就没着没落似的灵魂呢?灵魂一旦和 人生贴得太紧密了,便是用什么都不太好养活的东西 了。当年的“我们”,活得都特别。仿佛人生是人生 ,灵魂是灵魂。人生在地上打洞,体验真实的平庸, 灵魂却似可飞翔到天空上去,每根羽毛都炫耀升华后 的荣耀。所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现在的人们却要 实际得多。灵魂所希冀的,同时是人生所希冀的。比 人生所希冀的更奢侈更强烈,绝不比人生所希冀的差 劲儿。用两样儿的东西许诺给人们是断断不行的。企 图以当年的方式方法诱惑人们的灵魂摆脱人生真实体 验而“升华”起来,基本上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 如今人们的人生都巴望着“升华”。而灵魂不大愿意 。所以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当年的“我们”太 傻,而当年的时代是很狡猾的。现在的人们太“精” ,而现在的时代,没研究出对付太“精”的人们之更 狡猾的高招儿。“思想工作”的成本无疑是比当年翻 了几十倍了,形式轰轰烈烈效益实际上甚微……很难 做到灵魂里边去。 我当然不是以“思想工作者”的身份和面孔到大 学里去“对话”的。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和面孔。众所 周知,我的面孔枯瘦,身体形销骨立。这样的一个人 ,若非道士,而是小说家,即使本心并不忧患什么, 也让瞧着的人,能硬瞧出点儿忧患着什么的意思似的 。起码的,怪替这样的小说家所忧患的。故我总被视 为忧患型的小说家。 P1-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