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现代作家研究(2014年卷)
ISBN: 9787521203523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重点文化单位,是***座、也是目前世界*大的文学博物馆。这里主要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阵地。
《语丝》:1920年代中国的 文坛生态与文学经验 李浴洋 《语丝》与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 1924年10月,因《晨报》代理总编辑刘勉己撤换鲁迅的“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副刊编辑孙伏园愤然辞职。在*后的文学史家看来,“由此引出的是1920年代思想、文化、文学界的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说其“不大”,是因为在波诡云谲的中国现代文学**,世事白云苍狗本来就是常态;又道其“不小”,则是由于从中可以见微知著,揭橥1920年代中国文坛的诸多变向。不过与其“前提”相比,*为重要的无疑是其直接导致而又影响深远的“后果”,即一个月后《语丝》的创刊。正是《语丝》,真正深刻地介入与反映着文坛甚至社会的转型,成为1920年代中国的一份别样记录。 1924年11月17*,《语丝》**卷**期在北京出版。《语丝》的问世十分顺利,不仅鲁迅倾力“加盟”,周作人与孙伏园也是一拍即合。11月2*,周作人与钱玄同、章川岛、江绍原、顾颉刚、李小峰等人一道,应邀出席了孙伏园组织的聚餐会。会上拟定了杂志的创刊事宜,而此后聚餐会也成为了《语丝》同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所谓16位“长期撰稿人”,除周氏兄弟与孙伏园等人外,还有林语堂、章衣萍、孙福熙、王品青、冯沅君、孙斐君、吴曙天与蔡漱六。此外,尽管在创刊时未曾“著籍”,但很快也是《语丝》的“长期撰稿人”的还有刘半农、俞平伯、废名、徐祖正与张凤举等人。可见,孙伏园从《晨报》辞职虽是事发突然,但这一杂志甚至阵营的集结却又具有必然的趋势,而这正与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的生态变迁密切相关。 从1917年开始,北京大学与《新青年》播撒的新文化的火种在全国渐成燎原之势。经由大学、杂志、社团以及理论建设与文学论争的推动,一个**了区域与文类界限的“新文坛”*益形成。新青年社与新潮社在其间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过随着1920年《新青年》杂志南迁上海,原本统一在“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旗帜下的不同立场与思路的知识群体也开始分化。同年底,胡适致信陈独秀,提出“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篇幅不求多,而材料必求精”。次年初,他又致信***等《新青年》主要撰稿人,重申“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苏俄,编者注)的汉译本,故我想另创一个专辟学术艺文的杂志”。 1922年5月7*,胡适**的《努力周报》创刊。14*,他起*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在第2号上发表。6月20*,胡适与蔡元培、王*惠、顾维钧、罗文干等人发起谈话会,召集了丁文江、张君劢、蒋百里、林长民、陶孟和与李石曾等人参加,形成例会。9月3*,他期待的“专辟学术艺文的杂志”《读书杂志》作为《努力周报》的附张开始出版。在《努力周报》与另外一份以欧美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杂志《太平洋》的基础上,《现代评论》杂志于1924年12月13*创刊。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胡适等人以其认为恰当的方式接续《新青年》精神的一种尝试。 无**偶,鲁迅等人在1920年后也在积极探索继续进行“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道路。研究者发现:“整个1920年以及1921年的上半年,鲁迅除了创作小说《风波》《头发的故事》与《故乡》,所做的就是翻译和校勘整理《嵇康集》,杂文的写作几乎停止。”直到1921年10月12*孙伏园创刊《晨报副刊》后,他才进入了又一个文学与思想的活跃时期。除鲁迅外,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章川岛与顾颉刚等人也经常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文章,而他们正是*后《语丝》的主要作者。《语丝》的另外一个渊源则是《新潮》杂志。不仅创刊时的16位“长期撰稿人”多为新潮社成员,从1924年11月17*到1926年2月1*,前**期《语丝》杂志的社址也都在“北京大学**院新潮社”。自1920年10月当选《新潮》主任编辑的周作人,*是直至1927年10月22*《语丝》被奉系*阀查封前,成就*为辉煌的前154期杂志的实际主编。可见,《语丝》的集结乃是《新青年》中不同于胡适等人的另外一种“新文化”方案在1920年代的直接呈现。 在不同的知识群体以及社会力量的分化、冲突、对话与调和中,新文学的文坛转型在1920年代悄然发生。与“五四”前后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场域无疑*趋制度化与结构化。文坛内部丰富与复杂的面向,开始在不同阵营的文学趣味与话语资源中体现出来。《语丝》不仅以其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文坛转型的历史进程,而且也自觉内在于这一制度与结构中。因此自创刊起,《语丝》就十分注重在一种相互关系中确认自家在文坛上的位置与功能。 《语丝》创刊于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时期。周作人执笔的《发刊词》开宗明义,针对当时万马齐喑的思想状况,表示“我们只觉得现在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界太是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所以创刊这张小报,作自由发表的地方”。这自然是自觉传承了《新青年》的精神与主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笔锋一转,强调“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所想做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混浊停滞的空气,我们个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这则显然是“左右开弓”,抱定了“横站”的姿态,而其所谓“主义”与“政治经济问题”针对的对象也不言而喻。“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是《语丝》的宗旨,也是《语丝》同人在众声喧哗的1920年代的文坛上,以《新青年》为背景,以《语丝》为前景,做出的鲜明选择。高长虹认为,“《语丝》仍然进行《新青年》的思想工作”。此说颇能代表时人的观感。 《语丝》**期至**56期在北京出版,被查封后南迁上海。先由鲁迅主编了第4卷的52期,后由柔石与李小峰先后接编,出版至第5卷第52期,于1930年3月10*自行停刊。《语丝》行刊历时逾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为数不多的长期出版并且几乎没有脱期现象的同人杂志(南迁以后情况稍有变化),而其盛衰也见证了1920年代文坛潮流的升降,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积累了一份宝贵经验。 丛书所收文章大体可分五类,即作家生平研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流派与思潮研究、文献史料研究、作品(版本)传播与接*研究。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现代文学研究界*新动态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