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雪雾回故乡(印象与提问)(精)/合众文丛

风雨雪雾回故乡(印象与提问)(精)/合众文丛
作者: 周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风雨雪雾回故乡(印象与提问)(精)/合众文丛
ISBN: 9787543968509

作者简介

周毅,四川泸州人,复旦大学文艺学硕士,上海文汇报记者。现任文汇报“笔会”副刊主编,以周毅和笔名“芳菲”写作。已出版作品集《往前走,往后看》《过去心》《沿着无愁河到凤凰》。新闻作品多署“周毅”;职业意外写作署名“芳菲”。

内容简介

我一边翻看,一边听他略带沙哑又还浑厚的声音 说:“《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是我*不喜欢 的东西。你应该自己去找,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 要被别人牵着走。这不容易。但文学本来就是不容易 的。” 我脑子里闪过他对李锐、曹乃谦的欣赏,他是在 为他的文:学发现之旅自豪吧?快速读到小说结尾: “研讨会散了之后,韩愈气昂昂地回家去作《祭花蝴 蝶文》(未刊)”时,我笑了,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那您不觉得诺贝尔评委会做的就是和《古文观止 》一样的事吗?” 马悦然愣住了,“这不一样。”他十指相抵支在 下颚,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后来他认真地回答:“我们只是评选出自己喜欢 的作家。诺奖得主不是文学世界**。瑞典学院不会 劝任何人去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 十月二十五号下午,正在上海访问的马悦然夫妇 到了上海中学,等待他们的是礼堂里一千多名学生。 这有点让他们吃惊。因为他们想象中是一间不大的屋 子,几十百来人坐在一起,花几十分钟时间,共同读 一读诗。 和学生一起读诗这个念头,源于诺奖的一个传统 。每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颁奖典礼的第二天—— 十二月十一*,都会到一所叫林克比的学校去。那是 位于斯德哥尔摩贫穷移民区的一所有年头的平民学校 ,那里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地方,*多的时候这个学 校里可以听到九十三种不同的语言——瑞典保护移民 和他们的母语。每年十月诺奖公布后,这所学校的老 师会帮助孩子们找这名作家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作 品,用各人的母语写成一篇小传。然后,等十一*这 **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言来念给这位来访的诺奖得主 听。据说,这个场景让不止一个获奖者当场流下眼泪 。 那天在上海中学,朗诵会之前,陈文芬送给学生 一个礼物——一枚印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头像的 银元。陈文芬解释这个礼物的意义:这个银元价值 150瑞典克朗,每个星期瑞典学院的十八个院士会开 一次工作会,结束后得到这样一个银元作为报酬。她 说,希望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除了知道谁谁谁获了 奖之外,还能有*多的了解,知道这后面的瑞典学院 。这个学院是由十八世纪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 1786年参照法兰西学院模式创立的,其主要职责为保 持瑞典语言纯正。那时这位国王害怕革命(法国革命 即将爆发),他提醒大家注意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 皇帝(乾隆)运用智慧、哲学来管理自己的**。他 希望自己的**也可以这样运行,而不是一定要通过 革命。当时他重视文化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三大 学院:瑞典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人文历 史考古学院。其中的瑞典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自 1901年以来,*委托管理诺见尔基金,评选颁发诺贝 尔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奖。 陈文芬说:对于瑞典人民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出 一个奖,*重要的是让世界知道,瑞典有一个知识群 体和阅读传统。 在马悦然夫妇的上海之行中,在所有公开演讲和 私人会面中,这成了我印象*深的一段话。 怕是*这话的触动,我再次翻阅马悦然那部投入 感情*多的中文作品《另一种乡愁》,回顾他学中文 的经历时,忽然意识到其中有一种我以前忽略了的东 西,那就是——内在的平静。1946年马悦然读老子的 《道德经》;1948—1950年,他得到一笔奖学金到中 国四川做方言调查,在峨眉山报国寺住了一年,学会 了至今还会说的四川话;之前,他的老师高本汉,曾 于1910—1911年在山西等地做方言调查。在不到两年 的时间调查了三十三种方言(主要是北方的方言), 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整理了他的方言资料后,拟定了 隋末唐初文人的“普通话”,即所谓“汉语中古音” 。回国后,以此为基础慢慢完成了他的四册研究巨著 《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两名师生在中国调研的时间 ,先后对应了中国两个改朝换代的时间段,而他们身 上体现的,却是一个**内在的、平静的学问秩序。 莫非,这就是瑞典的平静? 我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的中立立场和两百多 年没有战争的历史。再以这样的眼光去看诺奖的百年 史,发现它几乎就是一部十八个人平静的阅读史。十 八个人安静的、面对内心又面向世界的阅读,就这样 慢慢形成了一种影响世界的力量。 我问马悦然,当1901年**届诺贝尔奖开始评选 时,瑞典不过是一个工业很不发达的北方穷苦小国, 而这个奖项的视野却一开始就是以“人类”和“进步 ”为坐标系,要评选出“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大贡 献的人”。对这个小国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挑 战?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