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80
折扣购买: 竺可桢(中国科学家的榜样故事)/科学巨人
ISBN: 9787115561886
第一章 年少屐痕 生于水乡 天色渐渐地放亮。 东边,曹娥江温润的水 汽上方,泛起了若明若暗 的鱼肚白,慢慢地,一条 浅浅的光带形成了。在这 条不规则的光带上下,不 断洇出五彩的云霞,越来 越多,越来越亮……凝滞了 许久,突然,太阳像脱去 了华丽的大氅一样,庄严 地、洒脱地喷薄而出,金 色的光芒倏地照亮了宁绍 平原上绿水环绕的东关小 镇。 当清晨的阳光爬上竺家 台门窗棂的时候,一阵清 脆的婴儿啼哭声从房中传 出,竺家最小的孩子出生 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名叫竺可桢,字藕舫,后 来成长为当代中国一位伟 大的科学家。 孩子的父亲竺嘉祥喜出 望外,他盘桓在自家小小 的院子里,牢牢地记住了 小儿子出生的这一天:清 光绪十六年庚寅二月十七 日(即公元1890年3月7日) 。 绍兴,得名于南宋初期 。公元1127年,北方的金 国攻陷宋朝的首都汴京, 北宋灭亡了。宋高宗赵构 丧魂落魄般地逃到江南, 题字“绍祚中兴”,意为继承 大统,皇室中兴。但在以 后的岁月里,南宋统治者 一无决心,二无谋略,三 无实力,“恢复中原,,终 于成为一句空话,但绍兴 这一地名却从此沿用至今 。 竺家祖辈本来聚族而居 在绍兴县东关镇(现为绍兴 市上虞区东关街道)西5千 米的保驾山,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随遇而安,知 足常乐。但到了竺嘉祥成 家立业的时候,社会动荡 剧烈,中国已经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老 百姓的日子越发艰辛。出 于生计,竺嘉祥不得不离 开家,来到东关镇谋生。 东关镇是宁绍平原水乡 北部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 镇。这里,有一座座的石 拱桥。桥上,整天穿行着 为生计奔波的人;桥下, 舟来楫往,桨声欸乃。这 里有一条条古老的青石板 路,天长日久,路面被人 们的鞋底磨得锃光瓦亮。 这里有一座座粉墙黛瓦的 楼房,鳞次栉比,高低参 差,屋顶上那一株株灰暗 的瓦松,仿佛无言地诉说 着小镇悠远绵长的历史。 竺嘉祥在东关镇开设米 摊,计升量斗,挣几个辛 苦钱来维持生活。20岁左 右,竺嘉祥与外村一位顾 姓女子结婚。1876年,他 们有了第一个儿子竺可材 ,2年后,生下二儿子竺可 谦。之后,又生下三个女 儿,最后,生下了小儿子 竺可桢。顾氏脾气谦和, 温柔正直,平时省吃俭用 ,家务杂事料理得停停当 当。 竺嘉祥为人厚道,在当 地口碑极好,加之勤奋好 学,吃苦耐劳,在做了几 年卖米的生意后,逐渐有 了一些积蓄,于是,他在 镇西的米市街西头自己开 办了“承茂米行”。那时,东 关镇上米店林立,大商号 不断倾轧小商号,“承茂米 行”本小门面小,又没有任 何背景,生意做得非常艰 难,全靠竺嘉祥的好人缘 。“承茂米行”虽然一直处于 风雨飘摇之中,倒也勉强 得以支撑下来。 谋生不易,使得竺嘉祥 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培养子 女上。他希望自己的儿子 能上学念书,做一个有知 识的人。他一直坚信,有 学问的人,才能鹏程万里 ,才能不重蹈自己生活窘 迫的覆辙。可材、可谦都 被送往私塾,接受科举教 育。可谦因病辍学。可材 一直坚持学习,后来在县 城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优秀 ,补了廪生,成为一名秀 才。 可材中了秀才,亲朋好 友们都来祝贺,竺家确实 风光了好一阵。竺嘉祥更 是兴奋得满脸泛着红光。 他抚摸着竺可桢的头,微 笑着说:“你看,你大哥已 经中了秀才。你也要赶上 大哥,争取做个秀才。”竺 可桢不知道什么是“秀才”, 他看着父亲那认真的样子 ,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第一个驿站 竺可桢从小身体非常瘦 弱,但天资聪慧,2岁时他 己开始认字。东关镇上逢 双日没有集市,全镇暂时 摆脱了嘈杂和喧哗,显得 非常静谧。这时,竺嘉祥 在生意上没有多少事,就 教竺可桢认字。竺可桢每 认识一个字,就会得到父 母的一阵夸赞,有时还会 得到糖果、花生一类的奖 励。这样,竺可桢认字的 兴趣更浓了。有时,他正 在妈妈怀中撒娇,但一听 到爸爸让他去认字,就马 上跌跌撞撞地走过去,兴 致勃勃地跟着爸爸一个字 一个字地认起来。 在竺可桢3岁时,竺嘉 祥让他骑在肩上,到镇上 访友聊天。青石板街道两 边,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店 号招牌。竺嘉祥点着各家 招牌上的字,挑着教他, 回程时再考问他。 一次,竺嘉祥指着街上 一家布店的招牌问:“这是 什么字?” 竺可桢懵懵懂懂地看了 看父亲,摇摇头。 父亲接着问:“那这家叫 什么店?” 大人的言谈中经常提到 这家布店,竺可桢眼睛一 亮,答道:“这家店不是叫‘ 恒升布庄’吗?” 竺嘉祥颔首一笑:“对呀 ,这4个字就是恒升布庄。 ”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