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大师细说博弈论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大师细说博弈论
作者: (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译者:王尔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大师细说博弈论
ISBN: 9787300172620

作者简介

巴里?J?奈尔伯夫(Barry J.Nalebuff),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组织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有关策略、政治和决策的课程,经常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拥有众多读者的报纸撰写关于策略问题的文章。他还运用策略思维这一工具,为化学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索亚-米勒集团提供咨询。

内容简介

6.楔子的尖端 许多国家运用关税、配额以及其他方法限制进 口,保护本土产业。这样的政策会抬高价格,损害 国内所有使用受保护产品的消费者的利益。经济学 家估计,假如美国运用进口配额保护钢铁、纺织或 制糖产业,导致大家不得不购买价格更高的产品, 换算过来,相当于每保住这些产业一个职位,美国 国内其他人就要付出10万美元的代价。因为什么会 这样,极少数人的得益怎么总是会压倒更大多数人 的损失而得到优先考虑呢? 秘诀在于一次提出一件事情。首先,美国制鞋 产业的1万个职位面临着威胁。要想挽救这些职位, 国内其他人就得付出10亿美元,或人均付出4美元。 谁不愿意付出4美元保住1万个职位呢?即便素昧平生 的陌生人也会愿意的吧,尤其是在可以把所谓不择 手段的外国人当做现成的诅咒目标之际。接着就轮 到服装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等等。没等我 们明白过来,我们已经点头同意付出500多亿美元, 相当于人均付出200多美元,或每个家庭付出l 000 多美元。假如我们事前可以看穿整个过程,我们大 概会想,这个代价是不是太高了,继而坚持要让上 述各个产业的工人自己承担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 就像他们承担任何其他经济风险一样。就个案逐项 进行决策可能导致全部结果都与我们的意愿南辕北 辙。实际上,一项决定即便获得多数人投票赞成, 仍然有可能导致一个在每个人看来都比现状更糟的 结果。 1985-1986年间的所得税改革之所以几乎走向 崩溃,原因就在于参议院一开始采取的是对提案逐 个解决的思路。在财政委员会第一轮条款讨论会上 ,财政部提案已被修改到带有太多特别利益条款而 变得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宣告无效。参议员们意 识到,他们面对有组织的院外集团的游说活动时简 直是“软弱无力”,根本不可能阻止这些游说者谋 求特殊待遇。要命的是,这些游说者若是联合起来 ,最终很可能毁灭这个法案,比干脆不推出任何法 案更糟糕。于是,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帕克伍德 (Packwood)进行了他自己的游说活动:他劝说委员 会大多数成员投票反对任何一个针对所得税法案的 修正案,哪怕这个修正案特别有利于他们的选民也 在所不惜。本次改革终于得以立法通过。不过,已 经有人发起了要求增加特殊条款的反击,每次提出 一两条要求修正。 按照同样的思路,逐项否决权使总统可以有选 择地否决法案。假如一个法案授权拨款资助学校提 供午餐和建造一架新的航天飞机,总统本可以选择 两个都否定、只批准其中一个或两个都批准,但是 目前却只有两个选择,即两个都否定或者两个都批 准。虽然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将赋予总统更大的权力 ,控制立法过程,但若是反过来,结果可能是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