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
ISBN: 9787501994960
冯夏婷 教育心理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幼儿心理与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25年。是《妈咪宝贝》《家庭教育》等育儿杂志的专家顾问和撰稿人。主编《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家长篇)》《教育,从爱开始》等育儿图书4本。出版《儿童、家庭和社区—家庭中心的早期教育》等译著两本。长期*媒体和大公司邀请进行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大型演讲。
6. 为什么幼儿画的蚂蚁比树还要大?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几个小故事 小班的绘画课 **,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 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们画完之后,纷纷 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 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 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 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 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 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 奇怪的对话 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 车。” 叔叔:“什么?” 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 :“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 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 怎么来的呢?” 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 叔叔:“谁?” 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 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 我呢?” 佳佳:“我说了啊!” 接电话的安安 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 帮忙接一下电话。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 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爸 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 ,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爸爸又问: “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 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 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自我中 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 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 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 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 给妈妈买生*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 ,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 送给妈妈。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 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 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此外,幼儿的自 我中心思维与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具体形象思 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分不开的。 **个故事中小班的幼儿总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 形象来画画,例如,丽丽在观察觅食的蚂蚁时,她只 关注蚂蚁,而忽视周围其他的东西,因此蚂蚁就是她 眼中*重要、*大的形象;乐乐的爸爸工作忙,很少 蹲下来陪乐乐玩,矮小的乐乐看到的*多的是爸爸的 腿走来走去,所以乐乐的画中爸爸的腿占身体的比例 特别大;而小叶子知道衣服是穿在身体上的,所以就 直接在身体部位画了圈圈来代表纽扣,而且认为其他 人也知道这是纽扣。 第二个故事中的对话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佳佳和 叔叔的沟通似乎存在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佳 佳看到了猫在汽车上抓出痕迹,她设想叔叔也和自己 一样知道是猫抓的,所以一开始佳佳只说“它”爬上 了汽车,还用爪子抓车,她以为叔叔知道自己在说猫 。这也是由佳佳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第三个小故事中安安的反应也是自我中心的,因 为她在用点头回答爸爸的问题时,没有考虑到爸爸是 看不到自己的。这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典型表 现。 心理学家怎么说 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幼儿自我 中心的思维特点,如**的“三山实验”,不仅证实 了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也说明了幼儿仅会根 据自己看到的而非从**娃娃的角度进行选择的特点 ,这表明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现象、 分析问题。此外,还有一些经典的实验也表现出幼儿 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 皮亚杰关于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实验 在皮亚杰的一个研究中,实验者将一个男木偶和 一个女木偶悬挂在一条绳子上,男木偶在右侧、女木 偶在左侧,并让幼儿清楚地看到;然后实验者一手拿 着绳子的一头,走到一个屏幕的后面,让幼儿暂时看 不到这两个**,这时,实验者让儿童来预测:如果 实验者向右拉绳子,哪一个木偶会首先出现。幼儿做 出回答后,实验者又把木偶藏到屏幕后面,重复问相 同的问题:“如果再向同一侧移动,哪一个木偶首先 出来?”这个程序重复了几次,每一次幼儿的回答都 **正确:男木偶。 但实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吃惊:幼儿*后做出 了相反的、明显错误的预测!这时,研究者问幼儿为 什么预测是女木偶先出来,一个*普遍的回答是:“ 每一次都让男木偶首先出来不公平,现在该轮到女木 偶了。” 这个实验说明幼儿将自己对公平的认识注入了实 验环境,表明了其自我中心的思维过程。 P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