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面诊(健康大学堂)

三分钟面诊(健康大学堂)
作者: 健康中国名家论坛编委会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40
折扣购买: 三分钟面诊(健康大学堂)
ISBN: 97875463332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何为面诊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我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来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 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观察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 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来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 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皮肤、瑕点分布等方 面的观察,从而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 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内在的五脏,各自与外在的五官七窍相连,它 是人体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通道。所谓五官,是指眼、鼻、口、舌和耳,它 们是五脏与之相连的感受器。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窍,即两只眼睛 ,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和口。五脏的精气通于七窍,头面部能直接地反映 身体的状况。因此,每当人体有潜伏的病症时,头面部就会相应地出现一 些变化。 祖国医学中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服务的。而面 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通过对头发、面部、五官的形色等观察,从中获得 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情况,成为辨证和论治的一种依据。“有 诸于内,必行诸于外”是中医学朴素的辨证法。所谓“相由心生”,是由 于脏腑与面部之间的联系,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都会 表现在头面部的相关区域,所以头面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疾病欲来神色变”,身体的变化过程,无论是从健康到生病,或是 由病态到慢慢康复,其转变大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一定会出现某些征兆 。正如《望诊逐经》所说:“将欲治之,必先诊之”。如果我们能够仔细 认真地观察人的五脏六腑,发现其细微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便可能趋 吉避凶。 面诊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面诊术理论形成的代表作。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 内经》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 都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 状态和病情变化。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面部的血脉丰盛, 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祖国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 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 感观四肢百骸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体内一旦发生疾病,便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疾病 ,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 ,全身病变也可反映到局部,如头发、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因 而望诊这些部位的形态、气色变化,也能判断出内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 、这就是面诊的原理,其理论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形成。 面部变化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于外露,所以也最容易把握 。 观察人外部的异常,就可以测知人体内部的病变。即《内经》所言“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所说:“沃 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 ”身体的变化过程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都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要细心 观察五官,发现其细微的变化,探知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及早就医。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