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精选(中外名著榜中榜第13辑)/六角丛书

朱自清散文精选(中外名著榜中榜第13辑)/六角丛书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光明日报
原售价: 5.00
折扣价: 3.70
折扣购买: 朱自清散文精选(中外名著榜中榜第13辑)/六角丛书
ISBN: 9787802065000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五四爱国运动的参与者,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并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其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内容简介

春晖的一月 去年在温州,常常看到本刊,觉得很是欢喜。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颇 别致,更使我有一种美感。今年到宁波时,听许多朋友说,白马湖的风景 怎样怎样好,更加向往。虽然于什么艺术都是门外汉,我却怀抱着爱“美 ”的热诚,三月二日,我到这儿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春晖中学校” 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姑,山光水 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 始了春晖的第一日。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 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 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 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栏杆,那变形的卐纹的栏杆;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 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栏杆哩。我在桥上逗留 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 。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 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 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 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 ,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 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 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 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 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 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 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我碰着丐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 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 ,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 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 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 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 ,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 ,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 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 里,我虽然只在春晖登了十五日(我在宁波四中兼课),但觉甚是亲密。因 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 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从前我到别处教 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对于“生客”的猜疑, 本是原始社会的遗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这在现社会,也不能免的。但 在这里,因为没有层迭的历史,又结合比较的单纯,故没有这种习染。这 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 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 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 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 的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 合作。校里只有协治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 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 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也有太随便 的地方,如有几个人上课时喜欢谈闲天,有几个人喜欢吐痰在地板上,但 这些总容易矫正的。——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 在学生的修养上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 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此地所说适应,只指两种 意思:一是抵抗诱惑,二是应付环境——明白些说,就是应付人,应付物 。乡村诱惑少,不能养成定力;在乡村是好人的,将来一入城市做事,或 者竟抵挡不住。从前某禅师在山中修道,道行甚高;一旦入闹市,“看见 粉白黛绿,心便动了”。这话看来有理,但我以为其实无妨。就一般人而 论,抵抗诱惑的力量大抵和性格、年龄、学识、经济力等有“相当”的关 系。除经济力与年龄外,性格、学识,都可用教育的力量提高它,这样增 加抵抗诱惑的力量。提高的意思,说得明白些,便是以高等的趣味替代低 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用了这种方法, 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年龄,也总该有相当的抵抗力了;入城市生活又何 妨?(不及初中毕业时者,因初中毕业,仍须续入高中,不必自己挣扎,故 不成问题。)有了这种抵抗力,虽还有经济力可以作祟,但也不能有大效。 前面那禅师所以不行,一因他过的是孤独的生活,故反动力甚大,一因他 只知克制,不知替代;故外力一强,便“虎兕出于神”了!这岂可与现在这 里学生的乡村生活相提并论呢?至于应付环境,我以为应付物是小问题,可 以随时指导;而且这与乡村,城市无大关系。我是城市的人,但初到上海 ,也曾因不会乘电车而跌了一跤,跌得皮破血流;这与乡下诸公又差得几 何呢?若说应付人,无非是机心!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便是代表的教训。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这种机心,有无养成的必 要,是一个问题。姑不论这个,要养成这种机心,也非到上海这种地方去 不成;普通城市正和乡村一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凡以上所说,无非要 使大家相信,这里的乡村生活的修养,并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 。况且我们还可以举行旅行,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修养,虽自有 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诱惑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 转易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练定力,反早早的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 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 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 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 在狭的笼的城市里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 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 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者有人说 ,赞美多而劝勉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 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 故。 P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