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8.10
折扣购买: 从“维多利亚女性”到“新女性”:美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女性(1870—1920)
ISBN: 9787532657902
洪君,历史学博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在各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第二节 1870年以前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境遇 19世纪上半期,美国社会开始工业化,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带来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北方的城镇中,对许多人而言,新的工业经济意味着生活和工作安排的改变。生产场所和家庭原本密切相关,工匠和商人常生活在店铺的楼上或附近,以便妻子和孩子们随时随地帮助他们。随着商店和生产车间的逐步扩大,它们被搬迁到离主人和雇员家更远的地方。对于缝制鞋子或衬衫用以售卖的工人阶级女性来说,她们的家既是工作场所也是休息场所。然而,对于新兴的中产阶级女性而言,她们的家已然演变为道德和情感的庇护所。随着家庭生活逐步脱离经济事务,中产阶级女性慢慢退出劳动生产领域。这并不意味着中产阶级女性没有工作,这仅仅表明她们的工作不同于赚钱养家的女性:她们的工作不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与此同时,中产阶级文化对“真女性”思想的推崇将中产阶级女性紧紧束缚于家庭生活,中产阶级家庭被美化成母亲用来培育文明、培养虔诚的基督徒和爱国青年的场所,中产阶级女性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相夫教子、管理家事上。与金钱经济的脱离本质上缩小了中产阶级女性的活动空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在父权制主宰下的美国社会,男性在两性关系上享有绝对的权威,中产阶级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几乎无合法权利和就业机会。在这样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大部分中产阶级女性无法萌生独立的自我意识,她们兢兢业业地遵循着社会为她们设定的传统道德标准,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家庭天使”的角色。 一、 以婚姻和家庭为重心的人生 婚姻是中产阶级女性人生的终极目标。美国中产阶级延续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19世纪40—50年代,中产阶级女性相信婚姻不仅能赋予她们崇高的人生目标和体面的社会地位,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她们的禀性。“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事做、有人爱、有所希望。” 中产阶级女性认为真正的爱情基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对当时流行小说中所呈现的愚蠢爱情观嗤之以鼻。 她们认为女性应在交往阶段保持冷静,应认真观察年轻男性的言谈举止从而对他的性格有客观全面的了解。生活在美国北部的中产阶级女性通过参加舞会、宴会、歌剧以及野餐等方式寻求与异性交往的机会。与母亲外出访客或在家接待朋友也是她们扩大交际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对生活在南部种植园的年轻中产阶级女性而言,她们的社交圈仅限于大家庭的成员,因此,近亲交往和结婚不足为奇。 虽然中产阶级崇尚基于爱情的自由婚姻,但他们同样看重物质基础,追求门当户对,重视家庭利益。在内战爆发前的南部,对财富或地产的追求也促成了不少桩婚姻。中产阶级女性的婚姻通常需要征得父母的首肯。李?爱德华曾指出,“婚姻的基础通常是双方的感情,而不是收入;当然,父母有时候也会是个问题,如果女儿对未来配偶的选择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 凯瑟琳?比彻,她的父亲李曼?比彻就明显干涉过她的婚姻选择。 李曼明确同意女儿的婚事,凯瑟琳却决意断绝其与一个年轻人的婚约,然而,李曼最后还是成功说服凯瑟琳答应嫁给那个年轻人,虽然后来那个年轻人在婚前不幸离世。如果父母特别不喜欢女儿的交往对象,他们会努力把他驱逐出女儿的社交圈。假如这种尝试失败,他们则会试图把女儿介绍给更合适的人,或者,必要的话,他们会送女儿外出游玩或者让女儿去拜访亲戚朋友并待上一段时间,目的是让他们分开。 \\\\\\\" 本书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即可作为研究性作品吸取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又可作为普及读物全面了解美国中产女性的起源和生活、工作、参与社会的细节。全书引用了大量中外文献,尤其是英文文献,框架合理、论证充分,有理有据,为了解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发展史提供了独特视角。女性世界的相通性又为中国当下女性的自立、自强提供了理性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