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章太炎传

先哲:章太炎传
作者: 金宏达 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1
折扣购买: 先哲:章太炎传
ISBN: 9787559874252

作者简介

金宏达,笔名子通。1944年生,江苏南京人。198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小说学会理事。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论文集《小说:“敲碎”与“缀合”》《中国现代小说的光与色》《平视张爱玲》,散文集《金顶恒久远:宏达随笔》《达观》《零落词采》,研究专著《鲁迅文化思想探索》《重述张爱玲》等。与于青合编《张爱玲文集》(四卷本)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苦读经籍的岁月 浙江余杭仓前镇章家—放弃科考—学业上的个人化指向—少年章太炎排满思想:“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读经救国:“慨然念生民之凋瘵,而思以古之道术振之”—“诂经精舍”: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驿站—严谨而古板的业师俞樾—同时代的几位风云人物—八年苦读,两部书稿—交“强学会”会费 一 现在我就来给你们叙述这位伟人的生平。作为一部历史作品,当然最好有一定的形象性,要尽可能地鲜明、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活动、语言和心理。不过,我们注意到,有关章太炎的年谱资料,他在二十多岁以前的生活情况介绍,都过于简略,甚至在许多年份,完全付之阙如,有限的一点资料,基本上是章太炎自己所提供的,其中主要陈述自己的家世,以及排满复汉思想如何在自己的阅读和前辈的教诲中萌生,或许是文字崇尚简约,不愿多做铺陈,致使我们无从接触当时生活更多感性内容。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比他要小十多岁,他们有相近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且,绍兴与余杭,地域也很接近,或能借助鲁迅对早年生活的回忆,诸如读书的书屋和儿童的兴趣天地,来做一些悬想,但是,我想这还是留给读者来做吧,至于本书,只能凭借有限的资料尽力敷叙,不敢忤逆真实性的天条。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称呼。章太炎名炳麟,取义于“炳炳麟麟”,初名是学乘,字梅叔,梅与枚同音,又写作枚叔,投入反清革命后,改名为绛,别号太炎,表明追随清初反清思想家顾炎武(起初名“绛”)的决心。通行的是署章炳麟或章太炎。为叙述的方便,这里就一径称章太炎。 一部传记就是主人公一生的故事,从他一落地,他的人生故事就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传记的开始都会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时、某分,某地、某某人家,“呱呱”一声,出生了一个宁馨儿,这就是某某某——后来的一位伟人或奇人,全家都为之感到激动、欢欣云云。我们不知道章太炎出生时,家里有何种氛围,以及有何异常反应。在他之前,家里已经有了好几位仁兄,对他的到来,如果不是有何特别灵异、祥瑞的表现,大约总不会引起较为持久的波动。所以,我们宁可避开这种不约而同的写法,把一开始的场景,移至1883年,章太炎十六岁时。 十六岁的章太炎,在这一年,遇上了什么事呢? 这是他要到县城去参加童子试的前夕,那一天,他突然发作了癫痫。 癫痫又叫“羊角风”,在人群中并不罕见。我们在一份材料中读到,美国人约有1%~2%患有癫痫。在有些家庭中,患病的百分比要比这个数字更高。通常这种病发作时,病人会突然摔倒在地,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身体僵直或抽搐,往往持续几分钟。也有一种是较轻度的发作,只有几秒钟,而且,只是童年时期才有,成人后即不再有。章太炎这次发作的癫痫,可能比较严重,委实让大家为之紧张了一阵。余杭仓前镇面对运河的章家老宅,顿时笼罩在一种忧虑、沉重的气氛里。 父亲章濬(音俊)被人从外面叫来了,他颇通医道,知道这种病不甚关紧,只待他恢复过来,再给他开一方治晕厥的草药,服下就可以了。但是,他眉头紧蹙,心事重重,夫人朱氏看出来了,便道:“孩子都这样了,我看,就不要去应试了吧,万一在考场再发作……” 章濬说:“我也是在这样想,但这件事关系太大,他还要不要这个前程,我还真不好一下拿定主意,让我好好想一想。” 到县城应童子试就是考秀才,考上秀才而后考举人,考进士,是一条做官的道路,即所谓仕途,这是那个时代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一条锦绣前程。县试不完全等于今日的高考,然而,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不应县试,就相当于不再参加高考,从此无缘于吃“皇粮”,这个决定确实非同小可。当然,这一次县试不参加,下一次也还可以去,而对于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来说,只要去参加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晕厥发作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而,家中这个最小的男孩,或许必须放弃走这条路。 章家在余杭也是一个读书世家。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曾经是余杭县学的“增广生”。这个“增广生”,虽然有些类似于“计划外”,而实际上也有定额,都是经过考试录取的,后来,他荣任县学训导,执教于本省海盐县。太炎的母亲来自海盐县,想来与其曾祖父在海盐工作过不无关系。曾祖父不仅自己好学,而且,也热心兴学、助学。他曾拿出一大笔钱,在余杭县东门北首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苕南书院”,又兴办过家塾,对族中子弟进行义务教育。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入县学为附学生,援例得国子监生”的资格,不过,按当时的制度,这只是一种身份,却并不一定要去负笈就读。章鉴好学博览,收集了许多珍贵稀见的典籍图书,“蓄宋、元、明旧椠(音欠)本(刻本)至五千卷”(《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太炎文录续编》卷四),这是一个颇大的数目,加上有清一代的各种出版物,真可以说坐拥一座小型书城。他就以此“日督子弟讲诵”(同上),对后代教育抓得很紧。 到章太炎的父亲章濬,也不可能不是一个读书种子,他读书的成绩应该说有胜乃祖、乃父,考试的名次颇佳,“屡试优等”,一举取得了廪生的资格,而且,“得职事官”,只是未去吏部报到。虽然章太炎的这些先辈都没有什么显赫功名,他们却都一概认同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向往和追求过科举制度的功名,即使是他的父亲章濬遭受挫折——因为受到心怀嫉恨的小人造谣中伤,曾一气之下退出考场,个中曲折究竟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而从他仍然创造条件让儿子们去参加科考来看,他坚持将这条路视为年轻人获得远大前程的首选。 章太炎兄妹加在一起有五人,长兄去世很早,第二个哥哥章篯(音件)要比章太炎大十六岁,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上了举人。三哥章箴也要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举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在章太炎放弃县试之后考上的,这足以说明,这个家庭一直没有拒绝科考,章太炎放弃考试,全然是出于他的身体原因。当然,促使父亲章濬最后做出这个决定,也还会有其他一些因素,我们也不妨从时代背景上做一些考量——这即是社会上“洋务运动”的勃然兴起,动摇了读书人追求功名、成就的单一路向,虽然还看不出章濬有让章太炎弃科考而就洋务之类的意愿,而读书人不赶科考,也还可以选择其他以立身扬名,已成现实。章家虽经“洪杨之乱”,大伤元气,他们逃难回到家乡时,“家无余财,独田一顷在耳”(同上),只剩了一顷左右的章家,经过近二十年的生养积聚,已然又成为那一带屈指可数的资财殷实的地主家庭。这个最年幼的多病的男孩,如果确实不宜于去科考试场上“闯关”,以获取做官的前程,那么,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衣食无虞,进而谋求别种发展(比如做经师,或入幕府等),应是没有问题的。章濬是一家之主,这个决定的形成,也还一定与族中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交换过意见,大家咸认为这个决定并无什么悖理之处。 少年章太炎被告知这个决定,他的反应当然是相当高兴。从现今眼光来看,按八股来考试取士,也还是一种“游戏规则”,却无疑是一种极为僵硬、枯燥乏味的规则。做八股文必须从“四书五经”选题发挥,在入手议论时,要刻意编织出四段八股对偶文字,除非是生性反常的孩子,恐怕不会有谁会喜欢这种强迫性的学习和考试。更何况考试一场又一场,仅“童子试”就会有五场之多。“童子试”,顾名思义是稚气未脱的童子们参加的考试,而实际上,座中祖父辈白发苍苍的考生不乏人在,这些人以毕生精力在科考试场上拼搏,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价值就这样被销蚀殆尽,这种科考的意义,怕只能以“将人变成鬼”来形容,或如康有为所言:“徒令其不识不知,无才无用,盲聋老死,比白起之坑长平赵卒四十万,尚十倍之。”(《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秦将白起活埋赵国兵卒四十万,是何等惨绝人寰,而这种科举杀人,比之过十倍也不止。然而,对于无数年少好胜的考生而言,冀图以中试的优异成绩证明自己的高智商,并获得赞誉和荣显,实是一种巨大的驱动力——不过,这种考试的胜出者,既不个个都是卓越的人才,而名落孙山的失意者,也并不都是低能儿。 人的一生,常常是为一个决定所完全改变的,不管如何说,如果不是这个决定,章太炎继续沿着攻习举业的道路走下去,他也许会终于获得举人、进士和进士以上的功名,运气好的话,成为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一个末代官僚,但是,近代中国将失去一个革命的呐喊者和文化巨匠。 多少年以后,章太炎在回忆这一段往事时,固然记述了自己是被动的被“决定”者,同时,也强调了他个人化的兴趣指向:“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为《史》《汉》易及,揣摩入八比,终不似。”(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制言》第25期)“场屋之文”“八比”,即是科举考试之文,他明言是不喜欢的,却还是要随大流去做。有意思的是,少年章太炎并不像比他晚十来岁的鲁迅那样,喜好一些被人们称为“小传统”的东西,如《山海经》和民间传说、图像之类,即使是偏离科举文体,也还是不脱大传统的语境,这大概还是和章太炎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父亲发现他有这种倾向后,曾经谆谆告诫他:“尔文思倜傥,学古非难也,以入制义,则非童子所应为。”(《自定年谱》)八股要求从“四书”获得议论的题材和思想,否则,便有离经叛道之嫌,少年章太炎喜欢《史记》和《汉书》,想将从这两部著作中获取的灵感和命题装入八股的载体之中,这是不被允许的。章濬的信念似乎是,你要不练八股就不练,可不能破坏规矩,胡来乱练。 至此,我们应将章太炎早期所受教育状况做一补叙。他生于1869年1月12日,农历生日是1868年(戊辰)十一月三十日。1873年,他五岁那年,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几年之后,即在1876年,他八岁时,他的外祖父朱有虔离开海盐县家乡,来到余杭章家,为他做专任教师,所授课程主要是读经。这一教就是四年,“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自定年谱》)。课程教得极为认真,而章太炎也就由此“稍知经训”,也就是上了经学入门课。接下来,外祖父回海盐老家去了,改由其父章濬亲自执教,所教则主要是律诗和科举文字,到前面所说他应去参加“童子试”时,他接受这种教育整整十年之久。我们常讲某人的家学,这就是比较正规的家学(相比起来,鲁迅似还没有这样正规的家学渊源)。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材 在中国历史的转折期,往往会出现许多复杂的人物,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他们具有多重面目,在风云激荡中起伏,或领航,或操橹,或瞭望,或扬帆。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位身兼革命志士与学术大家双重身份的杰出人物。本书深入浅出,立体展现了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抉择、治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是了解这位近代风云人物不可多得的上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