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作者: 罗安平|责编:罗卫平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62.30
折扣购买: 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ISBN: 97875228000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09年,阳春三月,金 灿灿的油菜花铺满田野。美 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一 行在川西平原考察,在从灌 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到成 都的路上,他写下这样的句 子:“所行之处,目力所及 ,大地一片金黄,我们仿佛 置身于万花筒般的幻象世界 ,这是中国的大地文化,自 然天成,美轮美奂。”在灌 县附近一个集镇上,一台地 方戏正在上演。钱伯林悄悄 爬上戏台对面的坡地拍照, 但他的举动惊扰了正在看戏 的人群。后来刊出的照片附 有一行说明文字:“台上的 演员正在卖力演出,但观众 们显然对美国摄影师更感兴 趣。”照片中,飞檐翘角式 的戏台上,演员身影模糊, 台前攒动的人群却清晰可辨 :头裹包布的农民纷纷把目 光从戏台上转开,扭头望向 没有出现在照片里的摄影师 ,面露好奇,表情生动。 钱伯林的这张照片及游 记刊登在1911年12月的美 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名 为《人口稠密的美丽四川》 。①钱伯林是芝加哥大学的 地质学家,在1909年作为“ 东方教育考察委员 会”(The Oriental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的成员来到 中国。发表在《国家地理》 上的这篇文章,编辑加了一 个副标题“探访中国不安宁 的省份,当前的一场革命正 发端于此”(A Visit to the Restless of Province of China,in Which the Present Revolution Began )。其时,辛亥革命正在中 华大地上掀起波澜,中西方 的相遇也已历经温情脉脉与 硝烟战火。上述“戏台遭遇 相机”的一幕,正是中西之 间互视历史之一瞬。 扩展而言,不同个体、 民族与国家,总是带着各自 的目的“遇见”彼此,对此谁 也无法否认,然而相遇之后 ,彼此之间是拉近了距离, 还是扩大了鸿沟,却是对人 类智慧的检验。意大利学者 翁贝尔托·埃科认为,两种 不同文化相遇时,由于相互 的差异,会产生文化的冲撞 (包含征服与掠夺)和错误 认同等结果,但埃科倡导另 一种理念,即遵循一种“完 美的、民主的文化人类学原 则”,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 去证明两种文化彼此相似, 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彼此的 差异。①然而现实中,这条 “理解与尊重”的道路并非坦 途,反而密布着荆棘。 对全球不同文明关系的 一个重要论述是“文明冲突 论”。1993年,美国政治学 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 《外交》季刊上发表《文明 是冲突的吗?》一文,认为 当前全球政治最主要和最危 险的方面是不同文明集团之 间的冲突,导致人们的各种 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 惧和困惑。②三年后,亨廷 顿将文章扩展为专著出版, 即《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这一次,标题里 的问号被去掉,换为更加明 确的断语:正在显现的世界 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 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 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 性的,而最主要的对立,是 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 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 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 作用下发生”。③换言之, 未来的危险冲突将会酿端于 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 儒家文明之间。 亨廷顿一方面承认了世 界多元文明的存在,“文明” 成为复数而非单数,有助于 世人以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 ;但另一方面,由于亨廷顿 的出发点是思考如何在文明 冲突中抗御其他文明,故对 多元文明能否和谐共存持消 极观点。纽约的双子塔被袭 击倒下之后,美籍阿拉伯裔 学者爱德华·萨义德,认为 弥漫于美国社会中的“将他 者妖魔化”等极端情绪,一 定程度上是受文明冲突论的 影响,他毫不留情地指出, 亨廷顿“以荒谬、狭隘简化 的方式凸显文明的争斗,全 然忽略了人类历史上相互交 流、增益与分享的一部分, ”与其说是“文明的冲突”, 不如说是“无知的冲突”。①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