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188.00
折扣价: 124.10
折扣购买: 海派收藏名家(上下)
ISBN: 9787544474924
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上海联文艺术咨询有限公司 编著
在北京古玩界中一直有这样一段有趣故事流传:20世纪20年代初的某天,铭珍斋掌柜韩敬斋拿了一件乾隆官窑粉彩瓶去见沈吉甫,沈看完即认定瓶子是件中等瓷器,够不着官窑规格。两个人论来论去,最后沈吉甫说:“咱们也别再争论它到底多名贵,我看只值400块钱。”韩敬斋一听急了,脸红脖子粗地争辩说:“如果只值这个价,我现在就砸了它。”沈吉甫知道话说僵了,得赶紧圆一圆,连忙赔笑着对韩敬斋道:“韩掌柜,你如果非要砸可别在我这儿砸,等待会儿拿回家砸吧。”说完,两人都咧嘴乐了。韩敬斋回去之后也知道自己理亏,他把这件事当笑话告诉别人,并再三说沈吉甫待人厚道,懂得给朋友找台阶下。 老古玩行家在回忆中说,沈吉甫和他们交往中,不但为人宽厚,还讲究义气,赵佩斋、丁济谦、贾腾云等都受过帮助。由于沈吉甫尊重古玩商人,所以古玩行里谁也不肯昧着良心用假货蒙骗他,再说他自己也有鉴别文物的好眼力。沈吉甫藏有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几十件,有件青花双耳扁瓶,沈吉甫认定是宣德年间的,可贾腾云则认为是雍正年间仿制的,颜色深艳中带有铁锈黑斑才为宣德青花真品。沈吉甫反驳说,鉴定要从造型、胎釉、绘画、款识等方面进行整体判断。老古玩行家感叹说,关于这两位的不同见解,在古玩界争论了几十年。直到近年,大家才承认收藏家沈吉甫的鉴定方法更具科学性。 大观斋掌柜赵佩斋说,沈吉甫收藏的这许多古董里面,其实最在行的还是瓷器。他对宋元名窑很有研究,特别是对柴窑的见解更具价值。他曾听沈吉甫说过:“好多人都说有柴窑,书上也如此记载,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说柴窑就在郑州,即后周世宗柴荣所创,但史书中说世宗在位才短短五年。这五年中世宗南征南唐,北攻契丹,处在这样战乱连绵的五年里能有功夫创造名窑么?最说明问题的还是到现在为止也没发现过柴窑的窑址。我沈某人收集这么多年,所有名窑瓷器都收遍了,唯独没有一件柴窑,看来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物的传说而已。”赵佩斋介绍完沈吉甫对柴窑的评价,又继续评论说:“关于这些名窑之疑问,咱们琉璃厂中至今仍无人回驳,可见沈吉甫对于此道,经验之丰富非同一般。” 老古玩商范岐周是赵佩斋的徒弟,据范岐周老人回忆,他跟随师傅去过几回沈吉甫的家。沈家住在北京南锣鼓巷蓑衣胡同内的一处深宅大院里,有一次沈吉甫让佣人陪着小伙计去几个客厅走走。范岐周看完后对师傅吐着舌头说:“好家伙!那么多院子,房屋百余间,前面几个院子的十几间深屋里,陈设的都是明清时代的桌椅、箱柜、条案。”赵佩斋接着告诉徒弟,沈吉甫真正的好东西全部放在书房里,据说名瓷有1000多件,单宋元瓷器珍品就有200多件。近些年旧王府衰败没落,流出来的东西更被他收买了不少,就是北京以经营古瓷著名的延清堂、荣兴祥所藏的历代名窑和明清官窑瓷器与之相比,都尚逊色。 赵佩斋还告诉徒弟:沈吉甫有件南宋汝窑的笔洗,是罕见之珍宝。其大小不过半 尺,瓷胎是香灰色,透过莹润如同堆脂的釉色,呈现出淡淡天青之色。最奇怪的是,这笔洗的底足有六个小支钉眼儿痕迹,并刻有“泰华”二字。沈吉甫考证多年也不得其门。大家都知道汝窑已是瓷器中最珍贵的宝贝,在它上面还刻有罕见铭文,那当属稀世之物了。 沈吉甫有一个宋代双环耳瓷瓶也是罕见珍宝。瓶子高约一尺有余,颈部两侧有双耳环饰,瓷胎呈紫黑颜色,釉彩葱翠如同龙泉,并有长条开片纹理,沈吉甫视此为至宝。但有人说这就是龙泉窑,不是北宋之物,沈吉甫常常与之争辩。我认为按照他的鉴定眼力,这瓶子定有它神奇之处。沈吉甫有一具宋代磁州窑的白釉卧虎枕,这也是他心爱之物,可令人纳闷的是他从未拿出来给人看过。磁州窑不是官窑,再说此物件和其他所藏相比,并不显得特别珍贵,大家实在猜不透这白釉卧虎枕头里面藏了些什么玄机。 沈吉甫收藏最多的是定窑,一般人都知道定瓷有两种:一种是胎骨及釉色微微泛 黄,人称为“象牙白”;另有一种是被叫作“粉定”的瓷器,其胎釉细腻滋润、白如冰雪,这种才是定窑的上等珍品。可是还有一种黑定就没几个人知道了,白胎黑釉,光鉴照人,这些东西沈吉甫屋里都有,而且还常常拿给别人欣赏。 收藏始于人类的本性和需要。秋收冬藏,从储藏食物起,超量的东西要保管、要收藏是很自然的。文化、思想、艺术凝聚在载体中,于是收藏这些载体如石刻、青铜器、书画、雕塑、手稿、文献等器物,就是自然的行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收藏历史。 收藏,从广义上讲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富有意义的物证留存和保管。而人们平时所讲的收藏,可能更多地侧重于那些凝聚人类文化和精神创作的文物、艺术品,因为其所承载的意蕴要超出一般物证所能涵盖的范畴。 文物、艺术品收藏活动在我国具有悠远绵长的历史。收藏者不仅将文物、艺术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证,更是将之作为自己文化和艺术创作的镜鉴,作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升的媒介,汲古濯新,创造新的文明。真正的收藏,必定折射收藏者的情趣、品味和修养,对于收藏者来说,收藏过程就是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如何穿透时空的烟云,寻觅能够提升自我的收藏品,成为文物、艺术品收藏人士的共同追求。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是我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半壁江山”,拥有众多的收藏家,他们为我国文化的保存、传扬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开放承续了这一历史传统,上海收藏以及相伴相随的收藏市场,再度风生水起,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收藏家、收藏者和收藏机构,无疑是整个收藏事业的主体。为此,记录收藏界人士的史料,则是一项很重要和很有价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