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71.20
折扣购买: 解构家风密码
ISBN: 9787308248204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 长”是后人从苏轼所写的《 三槐堂铭》中总结而来的对 联。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 祐在家中庭院种下三株槐树 ,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因而命其堂为“三槐堂”。 王祐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 公。经过王祐的勤勉持家, 三槐王氏枝繁叶茂,子孙后 代人才辈出,真有位列三公 者。王氏子孙在返修故居时 请苏轼为自家“三槐堂”题铭 ,以此垂训后人效仿先祖忠 厚品行,于是便有了《三槐 堂铭》。此文记叙了王氏祖 先王祐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 待,用王祐子孙后代多有仁 德贤能者的事实来论述“仁 者必有后”,以三槐王氏的 忠义事迹,强调了喻家风、 讲家教的重要性。 在古代,很多达官显贵 都喜欢在庭院中种槐树以期 盼子孙发达。但并不是人人 都能梦想成真,有些富不过 三代,有些却能几代门庭兴 旺,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便是传承好家风。古语有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基础, 优良的家风必先以“德行”为 重。其中,忠是最重要的德 行之一。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忠者,德之正也。” 曾子师承孔子,坚定地倡导 “仁”治思想。在礼崩乐坏的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以血缘 为纽带的政治基础崩塌,孝 和礼无以为继,孔子因此提 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试图恢复周礼实现自己“ 仁政德治”的理想。“忠”的 提出可以看作是实现“仁”思 想的方式和手段。孔子在《 论语》中反复论及“忠”字18 次,将其列为教授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