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论希腊艺术与诗歌对德意志伟大作家的影响(精)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论希腊艺术与诗歌对德意志伟大作家的影响(精)
作者: (英)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译者:林国荣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60
折扣购买: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论希腊艺术与诗歌对德意志伟大作家的影响(精)
ISBN: 9787520108171

作者简介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毕业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德意志问题专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位于俄国和马其顿前线的苏格兰阵营的翻译及医护人员,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其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初版于1934年,曾遭纳粹毁禁,战后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

内容简介

德意志人不具备自我防护的能力和意识,此一怪 异情状已然在德意志文学中留下烙印。在一段又一段 的漫长时光中,他们满足于卑躬屈膝地模仿外人,时 刻受制于全然失衡的热情。在种种格言警句、风尚以 及审美理论面前,他们通常都会无可挽回地俯首称臣 。这一切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不过,也正是因为缺乏 自我防护的能力和意识,极具创造性的优美作品得以 产生,那样的作品充满了斯芬克斯式的魅惑,并且极 富哲学意涵。一般而言,都是诗人创造生活景观,但 是德意志人却要向哲学家寻求灵感。歌德的天才乃是 斯宾诺莎养育而出的;席勒总是要跟康德缠斗;浪漫 派诗人深深浸润在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世界中;黑格 尔则主宰着青年德意志运动;瓦格纳和尼采更成了叔 本华的子嗣。德意志诗人站在哲学家的肩膀上才能去 观看这个世界;确切地说,德意志诗人总是要在绝对 真理的王国当中,才能展开对绝对之美的追随历程。 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德意志采取了宗教改革这一形 态,这就是根本症结所在。尽管那一时期,诗性之美 、艺术之美以及生活之美在欧洲其他地方得以重生, 但那样的美根本就难以触动德意志。对路德那深沉且 阴郁的心灵来说,“真”的分量是“美”远远不能比 拟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不可能教会一个人如何拯救灵 魂。天主教会也是一样。众所周知,正是此一发现, 令哲学得以逐渐篡取原本由宗教为诗人履行的精神权 能。将罗马天主教同德意志人剥离开来,路德也就等 于夺走了曾经养育了德意志神秘主义并扶持了德意志 美感的那套体系,这套体系也曾执掌德意志信仰。简 言之,路德摧毁了基督教的神话元素,正是这样的神 话元素将真和美诗性地融合起来,此后,德意志人便 一直试图在希腊神话或日耳曼神话中寻找这样的诗性 融合,为此,德意志人甚至尝试过回归天主教信仰。 思想自由,是路德此一成就的题中之意。令科学和哲 学受益无穷;而德意志诗人却因这一解放行动遭遇创 伤。无论是不是怀疑主义者(德意志的伟大诗人大多 数都是怀疑主义者),德意志诗人都发现,路德传递 下来的基督教已经完全剥离了美的元素,同时也缺乏 深沉的神秘主义元素,哲学则顺势取而代之。 宗教改革在诗歌王国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民众传 统的陨落,此种境遇之下,德意志人强固的族群品性 也不免一同归于殒殁;毕竟,此一时期的德意志族群 品性和传统仍处在胚芽期,尚且不足以抵御此等精神 变故以及随之而起的三十年战争的大灾难。此等情境 之下,域外力量纷纷涌人德意志,将之吞噬,特别是 巴洛克元素在德意志展示出极为夸张且怪异的形态, 差不多窒息了德意志诗歌的生命力。17世纪,倒也有 一批神秘主义者写就了怪异且不乏美感的宗教诗歌; 一个纯而又纯的抒情诗人在德意志大地上生活过、犯 罪过、受罪过并吟唱过;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书 写了一部伟大的散文体小说;一个悲剧作家创制出强 劲、奇异、狂热的天问剧,灵肉二元论的痛楚观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