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30.00
折扣购买: 石油枯竭的后天
ISBN: 9787506036337
刘锋,博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石油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研究。 曾供职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要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工作,并担任《中国新能源》期刊主编、首席评论员,相继在《经济日报》、《南方》、《大众科学》等国内多家媒体与刊物发表文章,其中2006年8月在《上海证券报》发表的“打开新能源的七大问号”一文在资本市场获得极大反响。 曾受邀参加中金公司举办的年度论坛,报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也先后受邀赴博时基金、华安基金等公司做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主题讲座。 由于多年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长期处于替代能源科研第一线,对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加之将替代能源开发问题与社会发展大背景密切地美联起来,因此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认可。
4.石油的替代价值 如果说人类的文明形态能得以不断飞跃,越飞越高;人类的眼界能得 以不断拓展,越飞越远。那么不言而喻,能源的更替为这种漫长的飞行历 程不断地更新着翅膀。石油恰好就是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向大工业时代飞 跃的有力的“翅膀”。由于石油契合了人类社会发展对高品位能源的强烈 渴求,因此在取代煤炭的过程中逐步凸现出其价值。 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人大工业时代的进程中,人类渴求的不仅是 力量,更是速度,人们更希望“多快好省”地实现这一进程。因此就不可 避免地对动力引擎的力量与速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用更先进的燃 油动力引擎替代落后的蒸汽动力引擎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这种替代过程贯 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军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后能一步步成为雄霸全球的“日不落 帝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强大国力是主要因素。另外,英国在全球攻城 略地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其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这又要归功于英国海军 力量的空前强大。其中,英国在海军战舰上的巨大优势更是决定性的因素 之一。抛开火力等因素,单就对比英军与交战方其战船的机动性,孰强孰 弱便一目了然。英国的战舰能大半径快速作战,这主要是由于烧煤的蒸汽 机为战舰提供了强大动力;而对比被英国征服的那些蕞尔小邦,它们的战 船大多数还在摇橹扬帆,焉有不败之理! 英国舰队在海战中的这种优势使其很长时期内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但到了后期,这种优势逐渐变得不明显。工业革命的深入使得许多国家的 海军陆续装备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战舰,与英国战舰在此方面已经差距不 大。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的这种优势甚至有被快速发展的德国赶 超之虞。因为在这个时候,德国的工业能力和产出已经全面超越了英国, 德国海军战舰的火力系统总体上已经超过英军,而在战舰动力性上全面赶 超英军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也就是在这一重要时刻,英国人的远见卓识为这个国家又一次抢占了 先机。1882年,有位叫费舍尔的英国海军上将发现了石油的价值,在进行 了详尽的论证后,他认为这种液体代表着能源更替的新方向,有望成为今 后最重要的动力燃料。因此他提议英国用石油替代煤作为战舰的动力燃料 。这一设想被很多同僚看作是异想天开,因为实用可行的汽油内燃机那时 还没有开发出来。另外,一些保守派反对用别的动力引擎代替蒸汽机。因 为在保守派的眼中,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令英国人如此引以为豪,它既是英 国走向强盛的标志,更是驱动大英帝国实现全球霸权的象征,万不可有变 。 关键时刻还是这种远见卓识的精神品质帮助了这个国家。时任英国海 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英国首相)对费舍尔上将的提议十分 重视,其在战略利益上的考量更是与费舍尔一拍即合。英国海军决策层最 终也达成了共识,体察到做此改变的战略意义所在,由此率先进行了精心 尝试与长足准备。从1890年汽油内燃机规模化应用于汽车领域开始,英国 海军就逐步把舰队从烧煤改成了,烧油。在丘吉尔先生坚持不懈的上层游 说与强力推动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海军用了二十多年 的时间将舰队全部从烧煤替换成了烧油,从而再一次维持了英军舰队的领 先优势。 英军舰队进行这种改进的效果十分显著,优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 :要达到最大马力,烧煤的战舰需要4~9小时,而烧油的战舰只需要5分钟 ;给战舰添满燃料,烧煤的战舰需要500个劳力连续工作5天,而相同吨位 的烧油战舰只需要12个人工作半天;要达到同样马力的驱动力,烧油的战 舰比烧煤的战舰节省2/3的工作量,而燃油单日的消耗量仅有燃煤的1/4不 到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些燃煤战舰上负责动力运行的司炉工的人 数几乎与水手班差不多,而燃油战舰需要的司炉工仅为其1/8,上述这一切 都关系到一支作战舰队的燃料及人员给养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对 燃煤的战舰编队而言,加煤站点不仅是军事扩张的地域限制性因素,很多 时候更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如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由于缺乏加煤站 ,美国海军上将乔治·杜威率领的战舰中队燃料供给不足,只能靠现场购 买英国运煤船上的煤炭救急,这样才得以从香港驻地开赴到菲律宾马尼拉 湾参战,险些贻误决胜西班牙的良机。而对于烧油的战舰而言,一般就不 存在这样的窘境,因为无形中其活动范围相较烧煤的战舰大出了3倍,这意 味着战舰在作战半径与机动性上的跨越式提升。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烧油的战舰不会产生黑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烧煤的战舰会拖着长 长的黑烟尾巴,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都能看得见,极易暴露行踪而成为 被打击的目标。近代军事史上通过烟雾追踪敌舰去向的战例并不鲜见。 尽管耗费了较多的财力与物力,但英国战舰经过大规模更新改造后, 在机动性上的优势显露无疑,一时间无出其右者。在1916年爆发的一战期 间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烧油的战舰编队重挫德国以烧 煤为主的舰队,实实在在地给德国乃至世界上了一课。这使得全球各国从 蒸汽动力的旧梦中骤然而醒,石油的军事与战略意义开始被广泛关注。石 油在燃料替代过程中的价值被迅速传播,战场成为了最好的实验室和宣讲 台。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