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人旧事/汪曾祺代表作系列

旧人旧事/汪曾祺代表作系列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旧人旧事/汪曾祺代表作系列
ISBN: 9787539936222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容简介

我是一九二○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 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 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 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 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做“花厅”的 三大问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 。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 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 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 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 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 ,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 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成 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 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 。我们家看眼科是祖传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 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 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 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 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办 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 ,说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 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 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 ,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 ,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 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 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 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 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 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 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 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 。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 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围的武术。他有 一间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 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 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 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 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 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 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 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 ,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 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钥一钉在 板壁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 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 ,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 感情。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 很有功力的。可惜局处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 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 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 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 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 、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 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 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 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 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 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 “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 皮。他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筝 最难的一种,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 矢摆动,跟活的一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 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风筝,我 还未见过第二人。他养过鸟,养过蟋蟀。他用钻石刀 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逗拢粘同,做成 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 一种金色的小昆虫,磨翅发声如金铃。我父亲真是一 个聪明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 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 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 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 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 “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电传给了 我。不但影响厂我和家人子史、朋友后辈的关系,而 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小学在一座佛寺的旁边,原来即是佛寺的一部分 。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 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南 海观音。这些佛像塑得生动。这是我的雕塑艺术馆。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 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 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同、杂货店、爆仗店、烧饼 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里去看 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 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 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 看不厌。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 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 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 、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 ,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退色的小 城的人事。 初中原是一个道观,还保留着一个放生鱼池。池 上有飞梁(石桥),一座原来供奉吕洞宾的小楼和一 座小亭子。亭子四周长满了紫竹(竹竿深紫色)。这 种竹子别处少见。学校后面有小河,河边开着野蔷薇 。学校挨近东门,出东门是杀人的刑场。我每天沿着 城东的护城河上学、回家,看柳树,看麦田,看河水 。 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国文的都是一位 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学问,他很喜欢我。我的作 文几乎每次都是“叮]上”。在他所授山文中,我受 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 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 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 光的余韵。 我读的高中是江阴的南菁中学。这是一座创立很 早的学校,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个学校注重数理 化,轻视文史。但我买了一部词学丛书,课余常用毛 笔抄宋词,既练了书法,也略窥了词意。词大都是抒 情的,多写离别。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无端感伤情绪 易于相合。到现在我的小说里还带有一点隐隐约约的 哀愁。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