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神仙居(精)/去野

仿佛神仙居(精)/去野
作者: 编者:稻田读书|责编:费一琛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仿佛神仙居(精)/去野
ISBN: 97875178541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多谢溪烟 神仙居里有一座西罨 寺——罨字难写,也难读 。“罨”读作“烟”。最初听 说这个名字,我误以为“ 溪烟寺”。一溪烟云,乃 是山水好处。九溪烟树, 更是层层叠叠。北宋有个 诗人写过一首诗,其中有 句“多谢溪烟知我意,预 先替作碧纱笼”,让人印 象深刻。有一段时间,我 常于手边闲翻一册宋诗, 只因喜欢宋诗里的乡村日 常生活状态。从前的人— —且笼统地称作“古人”吧 ,信帖是手写的,风是扇 子摇来的,出行方式是步 行或骑驴,去见个朋友则 要十天半个月。没有工业 化的时代,一切都很低碳 、低效,因此是不是也可 以说,效率,是对生活本 身的损耗——不过,当然 大家都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 陆游也有一首诗,于 嘉定元年(1208)六月 写在行旅途中乡野小店的 墙壁上。其中有这么几句 : 裹茶来就店家煎,手 解驴鞍古柳边。 寺阁重重出山崦,渔 舟两两破溪烟。 诗意如画,后两句取 典用作“溪烟寺”,岂非大 好? 西罨寺现在没有了, 只留下一处遗迹。神仙居 在未整体开发之前,也叫 “西罨寺景区”。《康熙仙 居县志》记载,西罨寺就 在十七都境内,由北宋的 雪崖禅师创建。明代,左 都御史吴时来少年时曾在 寺内读书,直至清代,寺 内还藏有吴时来的像。 这座西罨寺数度圮毁 ,清代有僧人重修,后又 毁,在20世纪景区开发前 ,寺庙早已芜没,只留下 一个地名。也有文人留心 去查这座寺庙的历史,发 现资料极少。这座寺庙乃 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寺 ,创寺的雪崖禅师对该寺 也没有太多的记录。 夏日,我与顾一生前 往神仙居拜访攀岩高 手“33流云”,这是一位“ 户外大侠”,经年累月在 岩壁悬崖之上攀缘,也玩 瀑布速降,丛林穿越,穿 越人生中的恐怖地带。 从悬崖下返回,路过 西罨寺遗迹,我驻足好一 会儿。神仙居这个地方, 巨峰耸立,壁立千仞,天 地力量呈现出令人惊叹的 造物神奇。想当年雪崖禅 师隐居于此,在一座小小 的寺庙里修行,领受天地 和内心的启发,当有许多 的收获。这片地方,晨昏 之间风云流转,日出月落 各有不同,即便是一天之 内,也是变幻莫测。而四 时天气,雨有雨的神奇, 晴有晴的明朗,雾有雾的 迷离,雪有雪的隽永,日 头在山间移动,溪流在巨 石间潺谖,云烟在丛林中 生成,缓缓凝聚,又缓缓 飘散,来无影,去无踪。 从西罨寺出来,我见 崖下山坡遍地盛开着一种 粉红色花朵。这花朵我熟 悉,小时在山林中常见, 我们唤之“野苹果”,学名 叫“地菍”,是桃金娘目野 牡丹科植物。到了秋天, 地菍结出一地紫色的小果 实,酸酸甜甜,滋味甚佳 。许多年没有吃过了。我 拍了好些照片,与顾一生 相约待到果实成熟,一定 来吃。 “多谢溪烟知我意”, 写这句诗的北宋诗人叫魏 野。一千多年前的夏天, 没有电扇,没有空调,人 们自有一些消暑的办法。 魏野还有一首诗: 寻常苦出门,况复在 炎蒸。 短褐披犹懒,长裾曳 岂能。 松风轻赐扇,石井胜 颁冰。 只此贫无事,常愁不 易胜。 我在寻访西罨寺的时 候,也正是暑热之时,想 象一个赤膊袒腹的宋人, 坐在松林下、石井边,悠 然自得的样子,不觉也有 一阵凉意沁人。 草堂指南 多谢西罨知我意。现 在很多人到神仙居去,不 曾在西罨寺前驻足,自然 也就不知道西罨的来历了 。从西罨寺再往山上走, 从攀岩处的山脚再向上爬 约二十分钟直到半山腰, 有一处别致的居所,叫作 “韦羌草堂”。韦羌草堂旁 有一面湖水,难以想象在 这样的山腰上,居然还有 这样灵动的水,水中倒映 着青山与草木,山风拂来 ,山影居然也开始摇动。 黑瓦白墙的建筑,悄然隐 于山间,一切都是静静的 ,仿佛在无声注解一首小 令: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在盛夏酷暑之时,躲 进韦羌草堂,真是太幸福 不过了。翻开明代高濂的 《四时幽赏录》,可以知 道那时文人是如何消暑的 ——我套用一下,这座大 山就是一处消暑胜地: 草堂谈月;松风煎茶 ;草堂夜宿;飞天瀑观流 虹;山晚听轻雷断雨;林 间听蛤蟆夜莺;观山中风 雨欲来;鸡冠岩下坐月鸣 琴;步山径野花幽乌;南 天顶晚霞流云;西罨幽谷 攀岩发汗自然凉…… 总之,这也都是一些 低碳的自然主义的生活美 学。今人非不知,乃不能 也。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