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大唐文青(唐诗背后的故事)
ISBN: 9787553459615
冬郎,原名何志浩。90后青年。安徽池州人,作家。诗词、冷兵器、汉服、历史爱好者。曾取得2014年全国射箭精英锦标赛传统弓项目第六名。著有《大唐文青:唐诗背后的故事》。现在是新媒体从业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书香门第到少年犯 其实很多时候,子孙发扬光大了祖辈的名气,反而让祖先默默无闻了。王勃是人尽皆知的唐朝 才子,当初他凭借他爷爷王通的名气出道,然而现在的我们已经普遍不知道王通是谁了。 王通是一代大儒,曾经做过从六品的太子舍人,从六品,类比现在也是市级干部了。并且还模仿了《春秋》写了一部编年史,模仿《孔子家语》和《法言》(汉代大儒杨雄著作)写了《中说》,也算是当时的文化名人。 王通的弟弟王绩又是唐建国初少数几个拿得出手的诗人之一,他为五言律诗的成熟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勃本人呢,也拥有一颗不羁的心。在唐初,魏晋南北朝那种放浪形骸的事情已经少了很多,像嵇康打铁、刘伶酗酒、阮籍飙车这些风流韵事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诗人们的个性依然像花露水的香气一样浓烈。 据说,曾经有个客人到王勃家蹭饭,客厅正好能看到小王勃的书房。估计古人隐私意识不强,小孩住的房间不经常关门。 客人看了看王勃的房间,对王勃父亲说:你家小孩还真刻苦啊,比我家小孩强多了,你看,还在磨墨呢,估计准备做作业了吧。 客人继续看,王勃磨好墨汁之后,洗了洗手,擦了擦汗,随后往床上一躺…… 客人很惊奇,就问王勃父亲:你家小孩这是什么情况,刚刚不是准备做作业吗? 王勃父亲无比自豪地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我家小孩就是这个学习习惯,每次写作文写论文都是这样,磨好墨了就躺床上,起床就能一气呵成了。 客人一听:原来你家小孩会打腹稿啊,了不得啊! 没多久,小王勃果然一个筋斗翻下床,一首五言绝句一气呵成,客人也跑去看了看,不禁夸赞小王勃是个奇才。 没多久,这个事情就传遍了。要是那时候有网络,小王勃也是网络神童一枚,估计绰号叫腹稿哥。 有家学渊源和红遍大江南北的事迹和噱头,王勃自然也就出了名气。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年),王勃才十四岁,就被破格提拔为朝散郎,从七品,相当于副县长级别,你说气人不气人。 对于这种政府招收童工的事,在中国一向存在,但是毕竟也是少数。没多久,王勃又被调到王府陪沛王李贤读书。沛王李贤是什么地位呢?是高宗皇帝的皇后武则天的二儿子。 这是什么概念呢?一方面,那时候皇子的封国、王位什么的虽然是虚的,沛王不一定能做得到沛县的主,但是唐朝的皇子是可以当官的,怎么的也是个封疆大吏!就算当不了什么大官,随便来个政绩,封赏一万个户口的农民帮皇子种田小意思。 另一方面,李贤是高宗皇帝正室的二儿子,太子李弘万一那什么了,太子不就是李贤了吗?实际上,李贤后来还当真当了太子,不过因为跟母亲武则天关系不好被废了。 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个土豪朋友,王勃的生命几乎要怒放了,前途就像探照灯一样,发出了一道直上云霄的光明。 唐朝的皇子都是土豪,标准的上流社会,皇子之间会有些比较高档的游戏和竞技。唐朝最流行的无非这么几样,走狗(比赛哪个狗先抓到兔子)、马球和斗鸡,都和动物有关。其中,斗鸡是最为血腥、最具竞技性的项目。李贤和英王李显,一对亲兄弟,特别喜欢斗鸡,王府里的斗鸡都有专门的人照顾。 一天,李贤在与李显组织斗鸡比赛的时候,李贤队的鸡明显气势上不行。为了振奋队员的士气和斗志,李贤拿出了撒手锏—王勃。王勃那时候已经是全国闻名的青年文豪。 王勃不会斗鸡,只会写文章。李贤就让王勃给他写一篇讨伐英王斗鸡的檄文,以求让己方队员受到鼓舞,拥有昂扬的斗志。古代不仅有对牛弹琴,还有为鸡属文。而且,檄文,就是过去战场上讨伐敌人时的宣战书兼作战条令,这为王勃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李贤怎么说也是土豪,还是自己的上司,那就写呗。王勃拿出纸笔,文不加点,一篇《檄英王鸡》就写好了。我们今天从这篇文章中,还能看出古时斗鸡的场景和规则,从文学上看,这也是一篇初唐时期难得的骈文精品。 比赛开始了,伴随着高昂的运动员进行曲,王勃被高宗皇帝下令逐出了王府,解除了一切职务。 王勃毕竟太年轻,他触碰了唐帝国最不能碰的东西。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杀了哥哥弟弟,逼走了自己的老爹才走上了皇位;唐高宗当太子那会儿,皇子间的争夺不敢说腥风血雨,至少是惊心动魄。简直是有皇子的地方就是江湖。 高宗当天就看到了这篇《檄英王鸡》,接连吐槽道:聪明不用在正道上,两个王斗鸡,身为知识分子不去劝阻,还去煽风点火,搞得斗鸡跟打仗一样,还写檄文,不挑拨我家庭关系心里难受是吧? 我估计是李显去告状的,英王李显又是什么人呢?就是后来的唐中宗。 当年的神童,堂堂七品朝廷命官,就这一下成了无业游民。与此同时,王勃的好友杜某人(具体名字不详)就要离开长安去往蜀州当个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虽然说和曾经的王勃比算不了什么,但是对现在的王勃来说,这可是大好的前程。 因为唐朝人喜欢称县尉为少府,所以王勃就称之为杜少府,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能够保卫整个秦地的城阙,却留不下朋友的脚步,几乎已经可以看到蜀州五个渡口的风烟弥漫。 当初即将飞黄腾达、名噪一时的小神童,现年十八岁,与杜少府一样,只是个在仕途上默默打拼的小青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过是一句口头禅,而在那个寄封信都得小半年的时代,则可说是一句安慰。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场离别,都可能是永别。 以年轻的王勃开篇,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带领我们走进唐之画卷,中间诸多闪光如星斗的诗人名家,纷纷登场,你读着,前一分钟在笑,翻到结尾,巨擘身死殒命,很突然。你手捋着时间线,认为写诗美好,高谈阔论声音响彻大厅,正要看一场仕途大展拳脚,鼙鼓动地,战乱叩门,人逝如灯灭。再往后,诸多大家都陆续向你走来,有隐士安详舒适,有不幸者妻离子散,有暧昧模糊的同性惺惺相惜,很美很朦胧。就这样,一串原生态的珍珠,捧在你的面前。读懂了他们的际遇,他们背后的油画背景,就读懂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美好多过难过、繁荣喧嚣一时的大唐,它的底蕴,它的开放,它的高低起伏落寞,都在吸引你了解它,了解了它,你会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保有一些恒定的感动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