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作者: 编者:白凤国
出版社: 红旗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50
折扣购买: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ISBN: 9787505147713

作者简介

白凤国,吉林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党政畅销书作家。已出版《忠诚干净担当:做最好的干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与党员干部谈学风》等著作多部,并在学习时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

内容简介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爱国奋斗、建功立业,要深入实践,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发展、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这就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交通大学于1896年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绘制了西部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作出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1955年,一批朝气蓬勃的交大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黄土地的拓荒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1400多名教工及其家属,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学生热血沸腾,登上了“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有天壤之别:学校处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贫瘠的黄土地,交大人并没有因此生出一点怨言,也没有一丝懈怠。至1956年9月,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古都西安,经紧锣密鼓建设而成的新校园也从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西迁师生员工们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 交通大学西迁,表现出交大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彰显了开拓进取的崇高风范。60多年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33项获国家“三大奖”,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他们又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大西北创造中国未来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 “西迁精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苦环境下形成的,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理想,源于“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执着追求。60多年来,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交大人始终将牢牢扎根祖国西部大地,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崇高使命,不断续写勇攀高峰、勇挑重担的新辉煌。西安交通大学自1959年正式定名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25万余名,其中留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学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40%,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交大人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参与,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在教育、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如今,交大人满怀在祖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信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开拓前行。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的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同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们的来信:“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有西藏隆子县五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也有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西安交大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爱国、报国、兴国”的高尚情怀,诠释了“爱国就要奋斗,奋斗为了爱国”的伟大真理。知识分子要认真学习“西迁精神”,胸怀大局,以爱国奋斗为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攀登新高峰,不断作出新贡献。 纵观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像这样听党召唤、默默无闻、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建功立业的人与事还有很多很多。“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成就,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每一项重大成果的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奋斗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让生命为时代而澎湃、为人民而奋进。他们克服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等许多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能以较小的投入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和突破。 近年来,一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子也都听从党的召唤,纷纷背起行囊,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仅北京大学平均每年就有400多位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有去南疆喀什当驻村第一书记的,有到雪域高原基层卫生所当医生的,他们扎根边疆,奉献青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李雨晗放弃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深造机会,选择去三江源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和当地牧民一起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从人类社会的视角去理解、研究并尝试解决动物保护的问题,献身科学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来是知识分子的无悔选择。广大知识分子要到基层去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把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用知识造福群众,奉献社会。 ★全体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重要学习读物; 本书紧密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从爱国篇、奋斗篇、建功立业篇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要砥砺爱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要永葆奋斗精神、践行使命担当,要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创新创造,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案例丰富,讲述了众多“两弹一星”元勋、时代楷模等优秀中华儿女的先进事迹; 老一辈先进人物、时代楷模和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标准,让我们知道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切实增强我们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语言通俗,富有激情,极具感染力,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书内附有若干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二维码延展阅读,为我们呈现更加真实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