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

政治学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
作者: [英国]加雷思·索思韦尔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70
折扣购买: 政治学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
ISBN: 9787544787666

作者简介

加雷思?索思韦尔(Gareth Southwell),英国作家、哲学普及工作者,著有《政治学有什么用?》《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你不可不知的50条科学哲学知识》。

内容简介

现在的新闻还能信得过吗? 你刚在公众号里读到一篇让你愤怒的文章。你正要分享它,但这个时候你突然停下来:这条新闻是真的吗?似乎曾有一段时间,“新闻”只是对时事的转述,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耸人听闻且来源可疑的故事扑面而来,其目的不是要向我们传输信息,而是操纵我们的情绪并利用我们的成见。在这个充满“后真相”、“替代性事实”、阴谋论和“假新闻”的新世界中,我们该怎么辨别新闻的真伪?然而,这些情况古已有之,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导师苏格拉底(Socrate,公元前469—前399)接受审判的时候,他为自己没有准备精心打磨的辩词而向陪审团道歉,如果他在回答中时有磕绊或停顿,他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原谅。这样的道歉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似乎很奇怪——真相比风格更重要,不是吗?但是,尼尔?波兹曼告诉我们,对于苏格拉底的雅典听众来说,情况恰恰相反:重要的不仅仅是说了什么,怎样说也很重要。关于出色演讲的研究被称为修辞学。听到这个词,我们现在想到的是诗歌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或者是政客和魔鬼传道者的惑众妖言,但是对古希腊人来说,修辞学的意味要广泛得多。对他们而言,善与美,真理与雄辩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真理也应该看起来是美的。苏格拉底以丑陋和不循规蹈矩著称,对礼节也几乎不关心,因此他的同辈人认为他有罪(“败坏雅典的青年”和“拒绝承认神灵”)也许不足为奇。尽管现在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这些指控都属于诬告,但是就苏格拉底试图摆脱传统的思考方式而言,当时的雅典人确实尚未做好放弃它们的准备。 柏拉图和第一位“后真相者” 在深爱的老师去世后,柏拉图感到极为悲痛,他开始捍卫老师的声誉,并继续老师的斗争。柏拉图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对话体”形式(哲学小品剧,其中许多对话的主角都是苏格拉底),而且他攻击的对象常常就是致其导师身亡的罪魁祸首:腐化哲学的修辞术。柏拉图认为,错误是由诡辩派导致的,而所谓诡辩派是一类专门研究修辞术的自由职业导师。由此传统催生出一种犬儒的虚无主义哲学,而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公元前486—前411)则是最杰出的早期诡辩派之一,他因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而闻名,意指世间没有独立于人类主观性的价值观或真理。 与普罗塔哥拉同时代的诡辩派高尔吉亚(Gorgias,公元前483—前375)也有类似言论,他宣称“无一物存在”,而且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对其一无所知。此外,即使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某物可以为我们所知,我们也无法将它传达给别人(我想这可以被称为“双保险”)。所有这些难道不是某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最终结论?真理即使到你手中也转瞬即逝。所以我们可以说诡辩派是最早的“后真相者”。柏拉图正是在这样的观念环境下,将他的大部分哲学生涯用来证明真理确实存在,它可以被认识、被传播和被理解。但是,由于真理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所以它也就给无耻之徒留出了空间,他们总会制造令人舒坦的谎言,并利用人们怠惰、不求甚解的思考方式。 从政治宣传到假新闻 在现代,政治宣传经常与极权主义政权联系在一起,例如,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控制下的国家媒体,其任务是传播纳粹的反犹主义并证明它的合理性;又或者是苏维埃官方报纸《真理报》。但是,政治宣传实际上可以指代任何推广政治或党派事业的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也大肆地使用了政治宣传。据估计,美国空军在德国和日本的城镇投下了约60亿份小册子,主要目的包括散布虚假信息,敦促敌方投降,以及破坏敌国士气,等等。英国人甚至策划了一套虚假的《诺查丹玛斯预言》,希望信奉这位法国占星师的德国高级司令部成员能够为其所动,推翻希特勒(参见埃里克?豪的《诺查丹玛斯和纳粹》,1965)。甚至,我们还有过宗教的“政治宣传”,实际上,“政治宣传”最早起源于天主教,意指“传播信仰”(在拉丁语里写作“propaganda fide”)。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上的政治宣传和真正的政治宣传的核心联系在于,它们都试图借助偏见、恐惧、信念或者情感,传递回避理性甚至超越理性的信息。 在2016年,“后真相”一词进入了牛津英文词典,其定义是“后真相意指一种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比客观真相更能影响公众意见”——如果这都不叫政治宣传,我们又该叫它什么呢?传统的政治宣传与现代的“虚假新闻”的差异,可能源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其强大的影响力。显然,互联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让人们得以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和事实核查的资源。但是,许多政治评论员认为,在近期的美国、英国和法国大选中,泛滥成灾的含有虚假和误导性“新闻”的文章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脸书、谷歌以及其他传播渠道都发誓要对抗这股潮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们自己应该为此受到指责。有多少次,当你“百度了”某项内容,径直点开了第一条链接,或者只浏览了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内容?如果搜索结果的“排序”由百度负责,那么百度就对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出了判断。同样,微博首页也不仅仅集合了你关注对象发布的内容,而是已经由微博算法根据“热门”或“你喜欢的内容”进行了“编辑”。此类网络服务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过滤和管理我们看到的信息,这对政治进程的威胁无疑是令人担忧的,而这还不仅仅是因为它很可能会被极端或者反民主的人,甚至敌对国家所利用。 40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点出现代生活无处不在的政治学底色 虽然生活并非政治,但生活离不开政治!本书从40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以精巧的问题设置、环环相扣的论证、富有见地的解决方案,阐明这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是如何与自由、平等、权威、公正和权利这五大政治议题相关,帮助你确立思考问题的政治学坐标。 本书帮你脱离庸常思维,抓住问题实质,像政治学家一样思考 本书收录109位重要政治学者的理论和观点,帮助你摆脱庸俗、过时的政治观点,抓住当代政治议题的实质。从柏拉图到罗尔斯,从理想国到博弈论,本书所囊括的各种重要政治理论和思想,以及针对这些思想的简明而又生动的介绍,能让你学会像政治学家一样思考。